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2 15:29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02 19:51
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同时清明节祭祖也是咱们中华民族追思祖宗的一种美德行为,主要是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尊亲敬祖的传统观念,这个核心文化是儒家的传统文化。
代表的是现代的人与前辈之间一种和谐的关系,同时也是为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氛围,这同时还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
总结:
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祭祖也是咱们中华民族追思祖宗的一种美德行为,主要是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尊亲敬祖的传统观念,这个核心文化是儒家的传统文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6:59
释觉修转发佛教法师释觉修注:归依观世音菩萨!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清明节,其主要意义在哪里?主要是对于先辈的纪念,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优良传统!并且为了对让未超度的先祖,能及时获得超度!如果只从唯物论观点认识,很可能是认为是迷信的认识论是十分普遍的!但这是不懂宗教的一种片面性的认识!本文中就反映了这种观点!但大家应该认识,人世间的因果报应,就是鬼神在暗中的对于人类的制约的一种十分明确的报应事件的反映!而许多受唯物辩证法教育的人,大多认为是迷信!这是真正的悲局!但不因为不相信鬼神,鬼神就不存在,因果报应就不存在!那么清明节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呢?除了以上的理由外,还有对于先祖亡灵的超度,与追思纪念!当有信息表明,先祖还未被超度,还在地狱中受苦,则通过清明节的纪念活动,可以超度他们出离苦海!有的虽然超度不了,但由于进行了烧纸等活动,能使亡灵有个安定的阴间生活!不会来吵闹阳间的人们,使大家不得安生!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实践所证明了的!不是现在几个唯物主义者说几句话,就能回答与解决得了的大事!现在转发有人对于清明节存在的现实性的不同观点如下:远离农耕时代2005年圣诞节前后又冒出“保卫春节”一类的盛世危言,那么这些传统节日究竟与现代社会矛盾还是仍然有传承的必要--过or不过(清明节)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个问题。传统节日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家并不陌生,它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以它特有的内涵陪伴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走过无数个春秋冬夏,同时也在我们心底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情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的东西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落伍,而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则因其时尚和新奇受到人们的普遍追逐。这种现象的产生是颇为耐人寻味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与现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们具有何种魅力?又为何遭到冷落?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去细加揣摩。因为正确地认识节日文化现象,对于发挥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人究竟过不过清明节这是一个问题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基于清明节的传统,有很多人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指出传统节日清明节与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典型的观点列举如下:一、就来源而言,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并不是像我国另两大传统节日春节和端午节般发自民间。究其本质,清明节不过是当官为政者的一场奢侈作秀,其原始的意义压根不是为了纪念祖先,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落后的科学条件下,人们为追求心理平衡而进行的一种迷信活动。时至当下,清明节的思想和内涵依然保留着它的封建迷信本质,而这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国人头脑的今天,无疑是绝不可取的。二、由于清明节的封建迷信本质使然,这使得这一所谓节日很容易变相演绎成一种“光宗耀祖”的仪式,不少为富不仁者贪赃枉法者岂能放过如此这般美好“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良机,不大摆筵席铺张浪费一番简直对不起早已被腐朽的列祖列宗哪!自从这几年清明节成为“国假”以来,张一一先生亲眼目睹攀比之风日盛,谁家的坟墓气派,谁家墓前放的鞭炮多、烧的“房子”大,甚而至于还有焚烧名贵烟酒的……清明节赫然成一场不折不扣的“烧钱秀”,而我劳动人民的疾苦,在清明节蔚为壮观的鞭炮声和火光中是如此卑微。三、清明节盛行导致各种交通安全隐患。占道销售冥币,祭品摊点以及祭扫活动所导致的影响市容、交通拥堵、污染环境、破坏道路和绿地的问题不时发生,市区各主要街道十字路口及沿街公共绿地、广场周边的安全隐患和环境卫生得到严峻考验,极大的加重了*人员和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四、将以汉文化为主要背景的清明节以“国假”形式强加给各少数民族,是对他们生活习惯的极大不尊重,有伤害他们民族感情、*他们民族习俗的嫌疑。五、清明节地位的提高使“风水”等唯心主义思想抬头,助长了在人民群众中弘扬封建迷信的不良风气,不利于我国正如火如荼举行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现代社会传统节日味道越来越淡不仅仅限于清明节,多年来人们就一直在感慨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节日观上的“*正确”常常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无新意的正义判词,似乎本土节日的式微都是外来洋节搞的鬼,于是,有了2005年圣诞节前后冒出来的“保卫春节”一类的盛世危言。关于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至少100年,而且还将继续在同一个层面延续下去,这遮蔽了问题的要害。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很大危机。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节日,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时代的商业烙印。上世纪90年代,包括法国、丹麦等在内的欧洲国家就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化时代的消费文化的渗透伤透脑筋,并试图以弘扬本土文化价值来加以抵御——结果如大家所见,收效甚微。我们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古代的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当我们告别农耕社会奔赴工业社会之后,传统节日在工业大生产时代功能开始式微,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西方节日来势凶猛,但硬要说它们像当年的坚船利炮那么可怕或许有点夸大其词。西方世界的节庆文化虽然在*教诞生之前就开始萌芽,其真正壮大则是在*教君临天下之后。自利玛窦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学经典在中国传播圣经算起,*教来中国已经四个多世纪了。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1949年以来我们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发布《全国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才增至10天。这样的水平与中国宋代的69天、日本的15天、韩国的16天、澳门的22天和美国的23天相比,明显过于低下。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