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6 20: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20:26
1. 文言文该不该废除这个是从多方面的,对于有知识的人士文言文是一种文化素养,而且寓意深刻,简练,代表着中华五千年的深厚文化,但是文言文发展到十九世纪时,或者更早,因为其博大的文化内涵不被世人所接受,对于普通大众就显得诘屈聱牙,故当时以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人为主要代表,发起了反对封建专制及其一切旧社会不好的东西,猛烈抨击以儒家为首的中国古典文艺,胡适首先指出要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要以白话文代替一切仿古文学,然后配合陈独秀等人发起的动议真正掀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狂潮,被誉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
一件事物有利也有弊,对于文言文的兴衰,只能说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当然不乏 *** 的推动,对于该不该废除,当然取决于 *** 的决策者,做为喜爱古典文化之人我是不希望废除的,但愿有一天文言文可以重朔辉煌。
2. 文言文该不该退出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不应该退出中学语文课本。
首先自1993年以后,实行”3+2”的高考题与传统的高考题相比,虽然有了较大变化,但就文言文阅读这一部分考查的内容、测试目标和命题的形式、难度几方面看,却相对稳定,变化不大。首先,从测试的内容看,1995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与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另外,从《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关于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五点具体要求(1.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4.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5.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看,也与《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相一致。再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情况看,测试的目标着重考查的是能否读懂文章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去考查文章的形式、表现手法。
从命题的形式看,文言文阅读采用的均是选择题形式。从测试的知识点看,有字的读音,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全文内容的理解。
从阅读材料的体裁看,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以记叙文为主,内容相对完整,语言规范,文笔上乘。从材料来源看,均选自课外。
从难易程度看,都有一定难度,但仍属“浅易”范围,学生只要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一般都能读懂。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在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虽然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却源于课内,因此,我们还应以课本的文章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基本材料,要把教材中的文言文读熟,有些段落和名句要熟读成诵,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练习,加强对文言文语言运用的规则和心理感知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
2.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要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必须注意把《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文言实词、常见的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弄懂弄透,在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和词语出现的位置以及彼此的关系来推断词义、理解句意上下功夫。3.高考文言文阅读还有一个应试解题的思路问题。
概括地说,就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已知信息,讲究方法和技巧,准确地推断并正确地选择答案。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对考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但其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中学课文中出现过的,所以总有相当一部分能看懂的词句。
这些能看懂的词句,就是已知的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础上尽可能的把题答得好一些,就必须具有善于根据已知信息去推断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
总而言之,依纲据本,牢固掌握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已知信息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应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贯穿于始终的指导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在复习中把这一指导思想有效地付诸实践呢?主要的应抓住下面几点。
一、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近年来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般是选以记叙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词义、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
在应试时,不少考生往往是急于对命题的个别的具体问题作浅层的思考,以祈迅速找到答案。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效果不佳。
我们认为,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首先应从整体阅读入手,先围绕选文写的是什么事(起因、发展、结果)、写的是什么人、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来思考,然后根据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有了这个基础,试题中的个别、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试以1995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个简要的例析。试题选文内容说的是郑善果的母亲教育儿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应剖断合理,千万不要妄加chēn@①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的故事。
郑母虽“年二十而寡”,但“性贤明,有节操”,且“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对儿子要求严格,教子讲究方法,不是粗暴的呵斥,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教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要剖断合理,是用郑善果父亲“在官清恪,未尝问私”,并且“以身徇国”的卓著业绩作为依据的。
当郑善果觉得自己“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亲足可以坐享清福,而不必“恒自纺绩”至“夜分而寐”时,郑母又及时针对儿子的这一看似合情,其实是不知礼教的想法进行教育,“若堕业者,是为骄逸”,这样下去,也同样难以负荷忠臣之业。通过这系列思维过程,郑母两次教子的具体内容弄明白了,那么文章的大意就把握住了。
这样,试题中考查的局部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具体语境里应如何解释,该怎样翻译,就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了。如第 13题要求比较两个“勤”字的意思。
依据已先整体把握的文意,就可以知道,“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是郑母第一次教子时,用郑善果的父亲的人品和业绩教育儿子时说的话,句子中的“勤”字意思是“。
3. 该不该重视文言文辩论赛如果不重视文言文,我们怎么可能了解并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呢?
如果全国十三亿人,竟然没有人能读懂《十三经》《二十四史》,那么当我们的某些邻国告诉你,钓鱼岛是他们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土地是他们的,南海的岛屿也是他们的,甚至连中国的很多历史人物和人文传统也是他们的,任何人、任何国家都可以随意曲解和篡改中国的历史,而我们竟然没有人能够加以指斥和辩驳,请问这将是何等严重的事情?(这个问题还可以拆分为文化和国土两部分,尤其是国土的部分,还可以反驳“文言无用”“古文化落后”之类的论调)
请问夏朝是不是存在?商朝的历史都有些什么?这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够认真回答?数千年来,夏商两朝几乎只是在简单的历史和神话小说中存在的朝代,为什么?因为夏朝没有丰富的文献记载,商朝虽然留下了大量的甲骨文资料,却长期湮没在安阳的殷墟里。如果我们现在不认真学习文言文,读懂近三千年来的文献典籍,那么不难想象,总有一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都会变成神话传说一样的人物,没有人记得,没有人了解。
我们景仰《诗经》《楚辞》的华美辞章,景仰唐诗宋词的优美意境,可是我们有几个人能认真理解《诗经》《楚辞》的文辞意蕴?有几个人能体会每首诗文各自的精妙之处?同样是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有什么不同?同样是婉约派词人,李煜、柳永、李清照和姜夔是不是全无区别?请问,如果没有精湛过硬的文言文功底,我们怎么可能与古代的诗人词人血脉相连,神理相通?
今天的中国人穿的是西装牛仔,吊带长裙;吃的是鸡翅汉堡,牛排批萨;出行靠的是汽车火车,飞机轮船;联络亲朋靠的是电话手机,传真伊妹儿。再加上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学说hellow、OK,一直到大学还在四六专八、雅思托福。春节、中秋我们给长辈拜年嫌麻烦,却哭着喊着要过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请问,从衣食住行到言谈举止,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中国人?除了一颗被西方文明和现代快餐文化日益蚕食的脆弱灵魂之外,我们中国人还拥有什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为自己保留一点真正属于自己的独有风格呢?
有人说文言和传统文化太落后、太陈腐,请问相对我们来说更重视文言阅读的香港台湾有没有比极力将语文课本里仅存的一点点文言课文都要铲除干净的大陆地区更加陈腐落后?我们那个至今仍然穿和服、过旧节、听能乐、看相扑的邻国日本,有没有比我们中国更加陈腐落后?自己跑不动,不要怪路不好,请先看看自己的鞋带系好了没有!
就么这么些吧,这些问答都是有利于正方的,希望能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