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与肇事逃离是否有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8: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0 14:50
肇事逃逸与肇事逃离是有区别的,到时考虑的话,他就说明了,已经构成我们刑法当中的交通肇事罪,但是肇事离开之后,逃跑并不一定会构成刑法当中的罪名。而且现在我们国家对于交通肇事罪,他处理力度非常大。
一、肇事逃逸与肇事逃离是否有区别?肇事逃逸与肇事逃离是有区别的,到时考虑的话,他就说明了,已经构成我们刑法当中的交通肇事罪,但是肇事离开之后,逃跑并不一定会构成刑法当中的罪名。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肇事者逃离现场是指在事故现场因害怕遭到被害人家属的殴打而逃离现场,主观上并没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事后主动归案,这样的行为不能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论处。
但是,在审查此类案件时,应当慎重起见,不能轻信肇事者的口供,以防止这一特殊情况成为肇事者逃避因逃逸而被加重处罚的借口。
二、以下这些行为不构成肇事逃逸罪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
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交管局出台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标准,“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 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目前为止,现在交通管理部门为了对于交通管理规则做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约束,就会对于交通肇事这种情况作出一个处罚力度。当然了,对于交通肇事完毕之后存在逃逸的情况,会更加的严重的处罚,因为逃逸致人死亡是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况。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0 14:50
肇事逃逸与肇事逃离是有区别的,到时考虑的话,他就说明了,已经构成我们刑法当中的交通肇事罪,但是肇事离开之后,逃跑并不一定会构成刑法当中的罪名。而且现在我们国家对于交通肇事罪,他处理力度非常大。
一、肇事逃逸与肇事逃离是否有区别?肇事逃逸与肇事逃离是有区别的,到时考虑的话,他就说明了,已经构成我们刑法当中的交通肇事罪,但是肇事离开之后,逃跑并不一定会构成刑法当中的罪名。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肇事者逃离现场是指在事故现场因害怕遭到被害人家属的殴打而逃离现场,主观上并没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事后主动归案,这样的行为不能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论处。
但是,在审查此类案件时,应当慎重起见,不能轻信肇事者的口供,以防止这一特殊情况成为肇事者逃避因逃逸而被加重处罚的借口。
二、以下这些行为不构成肇事逃逸罪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
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交管局出台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标准,“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 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目前为止,现在交通管理部门为了对于交通管理规则做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约束,就会对于交通肇事这种情况作出一个处罚力度。当然了,对于交通肇事完毕之后存在逃逸的情况,会更加的严重的处罚,因为逃逸致人死亡是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况。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0 14:50
肇事逃逸与肇事逃离是有区别的,到时考虑的话,他就说明了,已经构成我们刑法当中的交通肇事罪,但是肇事离开之后,逃跑并不一定会构成刑法当中的罪名。而且现在我们国家对于交通肇事罪,他处理力度非常大。
一、肇事逃逸与肇事逃离是否有区别?肇事逃逸与肇事逃离是有区别的,到时考虑的话,他就说明了,已经构成我们刑法当中的交通肇事罪,但是肇事离开之后,逃跑并不一定会构成刑法当中的罪名。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肇事者逃离现场是指在事故现场因害怕遭到被害人家属的殴打而逃离现场,主观上并没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事后主动归案,这样的行为不能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论处。
但是,在审查此类案件时,应当慎重起见,不能轻信肇事者的口供,以防止这一特殊情况成为肇事者逃避因逃逸而被加重处罚的借口。
二、以下这些行为不构成肇事逃逸罪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
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交管局出台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标准,“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 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目前为止,现在交通管理部门为了对于交通管理规则做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约束,就会对于交通肇事这种情况作出一个处罚力度。当然了,对于交通肇事完毕之后存在逃逸的情况,会更加的严重的处罚,因为逃逸致人死亡是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