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前世今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8: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0 05:54
腹主动脉瘤是血管外科领域的常见病,其治疗经历了从开腹手术到腔内治疗的转变。传统方法为开腹手术,自1952年Dubost等首次成功采用瘤体切除联合同种异体动脉移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开腹手术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金标准。然而,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使得许多年老体弱、器官功能欠佳的患者难以承受。因此,血管外科学者不断探索更为微创有效的方法。
20世纪90年代,腔内治疗技术开始兴起,EVAR(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技术应运而生。早期的EVAR受限于患者解剖条件、年龄以及器械的限制,适用范围有限。随着腔内技术的成熟与腔内器械性能的不断改善,EVAR能够应用于更加复杂的病变,治疗效果得以提高。然而,腹主动脉瘤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近端瘤颈、术中术后内漏、累及内脏动脉或髂动脉的腹主动脉瘤以及破裂腹主动脉瘤的完全腔内治疗等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新技术和新器械得以创造和发展。例如,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和“三明治”技术等。烟囱技术在2003年首次应用于腹主动脉的治疗,2008年,Ohrlander等将该技术用于保护内脏动脉。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可选用现有支架,无需额外定制,但挑战在于术中、术后I型内漏。开窗技术可以延伸腔内移植物的近端锚定区至肾及内脏分支动脉区域,确保血流通过窗口流入分支动脉,同时防止移位。分支型移植物是处理累及内脏动脉腹主动脉瘤的另一思路,通过定制多分支支架,实现与内脏动脉的桥接。而“三明治”技术是在腹部内脏动脉区进一步发展的烟囱技术,适用于急诊条件下的治疗。
在微创化外科技术的发展浪潮中,EVAR技术成为极具代表性的范例,其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器械更新、技术革新和理念创新的飞跃。EVAR技术现已发展成为成熟的技术和体系化的理论。然而,在全球推广普及过程中,EVAR技术也暴露出内漏、远期疗效不佳等问题,复杂瘤颈、分支动脉区等腔内禁区向血管外科医师提出了更多挑战。通过血管外科医师的努力,这些问题必将得到解决,EVAR技术将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