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7: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22:37
歌仔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移居台湾,将漳州芗江一带的锦歌、车鼓弄、采茶褒歌等传统曲艺带入。在台湾,闽南籍军民借唱锦歌表达思乡之情,锦歌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歌仔”。为了共享家乡音乐,闽南人在台湾设立了歌仔馆,分为清唱的“歌仔戏演员”和走唱在寺庙及农家的表演形式。
起初,歌仔在台湾北部流行,与当地民谣结合,形成了“宜兰歌仔”,主要在街头表演。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到清朝末期,歌仔吸收了闽南民间歌舞,如“采茶调”、“平鼓”等元素,融合了台湾民间小曲的“七字四言”,并在戏剧形式上借鉴了中国传统,逐渐演变成古装歌唱剧——歌仔戏。20世纪20年代,歌仔戏开始融入小戏演出,并受到正字戏、高甲戏等影响,逐渐丰富和完善。
在台湾,歌仔戏始终保持着对祖籍地的深深眷恋。1928年,台湾的戏班以祭祖为名回福建,使得歌仔戏再次流入闽南,被当地观众深深吸引,歌仔戏在福建地区迅速流行,并被称为“芗剧”。然而,歌仔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曾受日本殖民者影响,台湾光复后才得以复兴。尤其在50年代,歌仔戏达到了巅峰,拥有众多剧团。然而,随着社会变迁,传统戏剧如歌仔戏在年轻人中的受欢迎程度下降,主要在中老年人和社区中流传。1990年,台湾成立了“台湾歌仔戏学会”,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艺术瑰宝。
歌仔戏是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传统戏曲,根据《台湾省通志》及《宜兰县志》的记载,皆谓歌仔戏起于宜兰员山结头份。这是台湾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与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厦门、漳州 、晋江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歌仔戏的形成与闽南人民开发台湾及曲艺锦歌等民间伎艺的传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既有悠扬高亢的〔七字调〕、〔大调〕和〔背思调〕,又有民谣诉说式的〔台湾杂念调〕,更有忧郁哀伤的各种哭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