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7: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7:11
1925年,黄子卿踏入麻省理工学院,师从杰出的麦克英纳斯(McInnes),专攻电化学领域。他通过严谨的实验,深入探究了界面移动法测定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数时,震动、热效应、界面可见性和调节因素对实验精度的影响。他的创新在于改良了实验装置,提升了测量的准确性,并拓宽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于1927年夏天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标志着他在电化学领域的初步研究成果。
1928年,黄子卿转战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担任助教,跟随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教授进行蛋白质变性研究。他通过实验手段,制备了经酸、碱、尿素和乙醇处理后的变性蛋白质,并利用渗透压测量了它们的分子量。他的研究发现,蛋白质变性并不必然改变其分子量,为吴宪关于蛋白质变性的定义提供了实证依据。黄子卿的观察揭示,天然和变性的鸡蛋清蛋白及羊血红蛋白的分子量,呈现出34000倍或亚倍数的关系,这与现代对蛋白质分子量研究的亚单位理论相吻合。他们于1930年在《中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这一开创性研究成果。
在1930年前后,黄子卿对物理化学界的热门课题产生了兴趣,即寻找能准确预测实际气体热力学性质的状态方程,以及探究等张比容与液体特性、分子组成的关系。1929年,他受聘于清华大学,投身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并在此期间发表了两组论文。一组论文涉及气体的能量、熵和绝热方程,以及实际气体的热力学性质和焦耳-汤姆逊系数的探讨。另一组论文则展示了他利用毛细管法测定一系列酯类物质等张比容的实验结果,这些成果丰富了当时的科学研究内容。
扩展资料
黄子卿,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从事过电化学、生物化学、热力学和溶液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曾精确测定了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水的三相点,并在溶液理论方面颇有建树。他毕生从事化学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培育人才。他是中国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