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7: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19:13
关于《商子》的记载,最早见于两江总督采进本,原题为秦商鞅所撰。然而,商鞅的事迹已在《史记》中有详尽记录。他因封地在商,故被称为商君,《汉志》中记载有二十九篇,而《三国志·先主传注》则称为《商君书》。至于《商子》的名称,自《隋志》开始使用。陈振孙的《书录解题》提到,《汉志》原为二十九篇,现今只剩二十八篇,有一篇已失传。而晁公武的《读书志》则认为原本有二十九篇,但已有三篇遗失,这是在绍兴二十一年的说法。与晁本相比,《书录解题》成于宋末,却多出两篇,这可能是因为两家依据不同的版本记录,导致篇数差异。
此本《商子》从变法到定分,共有二十六篇,似乎接近晁氏的版本。然而,其中第十六篇和第二十一篇仅列出目录而无实际内容,显然并非宋本的原始面貌。《史记》提到商鞅的开塞书,即现今版本的第七篇,其文义清晰,但司马贞的《索隐》对此做了错误的解释,被晁公武批评为不实。这表明《商君书》在唐代并不流行,司马贞可能未有机会阅读。此外,《文献通考》引用周氏《涉笔》的观点,认为商鞅的书可能包含了很多附会后世的内容,这可能是从其他文献改编而来,而非商鞅原本的论述。周氏的判断基于文义推测,缺乏确凿证据。
根据《史记》记载,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因被公子虔等人指控谋反而逃亡,最终被车裂示众。因此,如果《商君书》是他在逃亡后所写,那么不可能在孝公去世后才开始创作。如果书中的内容是他在孝公时代所著,那么开篇为何会立即提到孝公的谥号,这显得不合逻辑。有可能是法家后人将商鞅的遗论汇编成书,就像管子虽然在齐桓公之前去世,但书中仍多次提及桓公的情况一样。由于无法确定作者的真实姓名,通常会保留所托之人的名字,尽管这并不准确。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