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0: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2:08
农村有句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呢?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有些人对这句话不太理解,片面认为:不孝有三件事,没有后代(无子)是最大的不孝,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对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解是:不孝有三种行为。
第一种行为就是到了结婚年龄不结婚,这里指的是男子。古代是男权社会,都是以男人为中心。
不结婚自然无子,三种不孝行为里不结婚最为不孝
第二种不孝的行为就是,父母明明有错,却无原则的顺从,不指出父母的错误,陷双亲于不义,让父母留下恶名,这是第二种不孝。
第三种不孝是父母年事已高,没有了收入来源,养活自己尚且困难。当儿子的已经长大*,本应该求学入仕光宗耀祖,孝父母报国家,反而待在家里当啃老族。
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有多种解释,各执己见。
之所以出现不同说法,是因为孟子说的话有歧义。
孟子的原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段话是孟子评论舜因为没有告诉父母而娶妻这件事。
舜是我国古代的帝王,远古尧舜禹中的"虞舜"。
一种解释为:虞舜曾经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就娶了媳妇,这不是君子所为,是不孝的行为。
另一种解释是:虞舜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而娶妻,他是为了避免无后,虽然于理不通,(儒家提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君子能原谅他这种行为。
“犹告也”可以理解为相当于告诉了父母。
两种解释有截然不同的意见,这就引起后世人们的争论。
许多文人都标榜自己说的对,我上面的解释出自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疏》的批注,我很赞成他的观点,原文如下:
【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谀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引自赵岐在《十三经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