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0: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6 00:56
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
——略谈孙悟空的性格
孙悟空,一个吴承恩笔下的英雄人物,我们可以先从他的出生地——花果山上的那块岩石说起。
岩石这一物质,在中国的传说和小说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例如:孙悟空、贾宝玉、女娲等都与石头的着相关的故事。在这些人身上岩石又象征着坚实、厚重、责任。比如,在花果山遭受到天庭的攻击时,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去对抗外来侵略,既显示出他“棒打天下不平事”的石头精神,也为他后来不能融入这个世界而大闹天宫埋下了伏笔。
性格一:勇气可嘉
石猴出世后,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在进水帘洞前,有一老猴子曾提出:谁能进去(水帘洞)并能出的来,我们就拜他为王。然而机会是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也然而,只有石猴跳了进去。如果石猴没有勇气,机遇也就不会垂青于他了。六小龄童曾称这一点为“只有不甘于做一只普通的猴子,才会有那成功的一跃”。当然,之后的大闹蟠桃园、大闹天宫等都印证了这一点。
性格二:有勇有谋
大家如果还记得《三打白骨精》中的话,其中有几个场景是这样的:孙悟空一发现妖精,就马上掣棒一击,最后迎来的却是*的紧箍咒。最终被贬花果山。
当猪八戒去花果山将猴哥请回来后,孙悟空改变了原来见妖降妖、遇魔伏魔的想法了,在小说《西游记》第四十回中写道:行者心中暗想:“这泼怪不知在那里,只管叫阿叫的。等我老孙送他一个卯酉星法,教他两不见面。”好大圣,叫沙和尚前来:“拢着马,慢慢走着,让老孙解解手。”你看他让唐僧先行几步,却念个咒语,使个移山缩地之法,把金箍棒往后一指,他师徒过此峰头,往前走了,却把那怪物撇下,他再拽开步,赶上唐僧,一路奔山。
这足以看出孙悟空的降妖思路有变,谋略更深了。
性格三:心高气傲
被玉帝骗过两次的孙大圣,再也不相信天庭了,又加上天庭派出十万天兵去围剿花果山,他经过与天兵和杨戬的苦斗、八卦炉的磨练后,一怒之下打上灵霄宝殿,夺了玉帝宝位。这一事件在西天路上被孙悟空多次提到,就连他杀死几个强盗,三藏真个又撮土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大圣闻言,忍不住笑道:“*,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会打杀人!索性等我祝他一祝。”攥着铁棒,望那坟上捣了三下,道:“遭瘟的强盗,你听着!我被你前七八棍,后七八棍,打得我不疼不痒的,触恼了性子,一差二误,将你打死了,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
性格四:容易冲动
西天路中,困难重重,当*遇难后,两位师弟散伙的散伙,中立的中立,唯有孙悟空的性子急。比如:小说八十一回中,唐僧饥饿,让沙僧寻食,大圣出门降妖,就八戒一人看守*,妖精施计分身,假身引诱大圣,真身将唐僧掠去,当大圣得知自己中计,回到客房寻*时,那有个*?只见那呆子和沙僧口里呜哩呜哪说甚么。行者怒气填胸,也不管好歹,捞起棍来一片打,连声叫道:“打死你们!打死你们!……我打杀你两个,我自去救他!”只打得八戒主动提出来自己找*。
以上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几个主要性格。显然,前两者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后两者是我们所反对和排斥的。也只有这两种有着鲜明对比的性格,才构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孙大圣的形象。
参考资料:自己原创
2222222222222
《黄生借书说》收在《小仓山房文集》中,是一篇优秀的杂说类小品。它既不是以洋洋洒洒的叙写取胜,也不是以强烈的抒情,侃侃的议论见长;它的最大特色是有感于日常见闻,随手拈来,生发开去,自如地朝纵深推展,在姿态横生的叙议中,寓以哲理,读来清淡自然,平易近人。
借书端倪,平列展开。开头一句:“黄生允修借书”,以素日习见之事发端,开卷即入正题,引出随园主人授书以告之辞立论,显现通篇紧凑的特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一句,立片言以居要,提挈全文,贯注始终。接着,平列三事,内容相类,铢两悉称,逐一写来,从反面展开论证。其一,天子之家,《七略》《四库》的典籍尽皆存之,然天子悉心研读的有几个呢?无非是为了装门面,讲排场罢了。其二,富贵人家也藏书极丰,塞满房舍,装运起来,竟累得老牛出汗,但苦读上进的有几个呢?无非是为了充文雅,显博学罢了。其三,祖父辈尽心藏书,子孙辈任意弃书,这种败落的不景气状况,更不屑一提了。文中蝉联运用反问句,造成语气步步*进,论述层层深入,宛若一浪推一浪奔向前方。“无论焉”,表示鄙夷,结束得干净利落,遒劲有力。
宕开及物,以事隐理。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两句,既勾连上文,又宕开一笔,由书涉物,理隐事中,推进一层。作者以假托之人借物摩玩为例,先描述借物人“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担心主人*取的不安神态;再写他艳羡不已,设为己有后,“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 云尔”的心安理得情态。前后两种异样的表现,形成对比。文章虽多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如话家常,未见哲理赞辞和大块论述,但在这一人一事中,却隐射理性的判断,含蕴着人生哲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贪乐。这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单一的书拓展到天下的物,进入广阔的范畴,使“书非借不能读”的论证中心深化一步,包举着深广的内涵。
转述自身,引向纵深。文章环绕借书端倪,循事物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一事接一事边叙边议,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推向纵深发展。涉物泛论之后,即收揽视线,调转笔锋,回收至本题,述写自己通籍入仕前后的切身体验。幼年时,家贫难以致书,往借藏书之家,又吃尽闭门羹。“归而形诸梦”,飞来的传神一笔,活活勾勒出求读心切的动人形象。尽管境遇惨淡,仍坚持不怠,奋发进取,一旦有书寻得,“辄省记”。而做官后,地位环境改变,花俸禄购书,书籍“落落大满”,即使“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也不肯伸手一摸。由幼时家贫到*入仕,情景迥异,变化天渊,顿然使人联想到逆顺两种处境所带来的影响有多么不同,进而说明逆境能激发上进,磨练意志。至此,“书非借不能读”的论断就引入到了更深层。段末,从己之身世而发慨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策励晚辈勤学苦读,切勿虚掷年华,又为转接末段的议论铺基过渡。
卒章总绾,对照明理。全文在叙述中论理步步深入,至篇末以直议随感作收绾,点明要旨,显出本意。以黄生“贫”和自身幼时“贫”类比,再以“予之公书”和“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和“生固幸而遇予”反衬,使两类人物、两种处境泾渭分明,所论道理更加清晰,富有逻辑力量。最后归纳出“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结论,跟开篇论点紧紧扣合,显出深邃的生活哲理:无论“幸与不幸”,顺逆与否,都要爱惜流水般的时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应当自强不息,让青春焕发出光和热。篇末用“为一说,使与书俱”收结,点明本意,照应文题,形成首尾连贯,结构严整的一体。
综览全文,它虽不像有些文章那样,运笔如风,具有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气势,却如随园的一缕泉流,潺潺荡漾,涟漪层生;它虽不像有些文章那样林林总总,具有千里原野、横无际涯的格局,却若随园的曲径回廊,蜿蜒变幻,臻妙传神。它是一篇玲珑剔透的小品佳作。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起首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后呼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论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绵密,层次清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更以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再进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文章在每层叙事、举例之后发表了议论,又都是由“借书说”而生发。议论、慨叹层层深入,含蓄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进而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着,“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层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谈起,委婉地说到黄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黄生专心用功读书。
(二)句式多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在让我们按文章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特点。如“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子不闻藏书者乎?”是反问语句,这种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听取下面要说的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两句相同的复句,每句都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后分句语气相对,以虚字“然”连接。如第一句,前边分句中“七略四库”是主语,“天子之书”是谓语;后边分句的主语是“天子读书者”,“有几”是谓语,用“然”字为转折,表示两句语意相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七略四库是皇帝藏有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又有几个呢?这里用反问句式,也是为了加强语气的作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意味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取”用词妥贴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归而形诸梦”,活画出爱不释手和渴求书读的神态。“‘姑俟异日观’云尔”,读来使人感到有“确实如此”的同感。“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描写做了官以后,有钱买书了,书源源而来,虽然比不上“汗牛塞屋”那样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处都摆满了。这里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却道出了书的从无到有。接着作者以书沾满了“素蟫灰丝”,素描了书的静态,同时也表现了不急于读书的状况。读起来,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积的书籍,由于主人不经常翻阅,沾上了蛛网,盖满了灰尘的情景。这样写来,又与上面“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相呼应。在这点上,也体现了本文结构的缜密。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起首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后呼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论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绵密,层次清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更以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再进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文章在每层叙事、举例之后发表了议论,又都是由“借书说”而生发。议论、慨叹层层深入,含蓄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进而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着,“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层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谈起,委婉地说到黄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黄生专心用功读书。
(二)句式多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在让我们按文章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特点。如“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子不闻藏书者乎?”是反问语句,这种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听取下面要说的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两句相同的复句,每句都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后分句语气相对,以虚字“然”连接。如第一句,前边分句中“七略四库”是主语,“天子之书”是谓语;后边分句的主语是“天子读书者”,“有几”是谓语,用“然”字为转折,表示两句语意相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七略四库是皇帝藏有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又有几个呢?这里用反问句式,也是为了加强语气的作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意味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取”用词妥贴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归而形诸梦”,活画出爱不释手和渴求书读的神态。“‘姑俟异日观’云尔”,读来使人感到有“确实如此”的同感。“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描写做了官以后,有钱买书了,书源源而来,虽然比不上“汗牛塞屋”那样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处都摆满了。这里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却道出了书的从无到有。接着作者以书沾满了“素蟫灰丝”,素描了书的静态,同时也表现了不急于读书的状况。读起来,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积的书籍,由于主人不经常翻阅,沾上了蛛网,盖满了灰尘的情景。这样写来,又与上面“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相呼应。在这点上,也体现了本文结构的缜密。
2222222222222黄生借书
《黄生借书说》收在《小仓山房文集》中,是一篇优秀的杂说类小品。它既不是以洋洋洒洒的叙写取胜,也不是以强烈的抒情,侃侃的议论见长;它的最大特色是有感于日常见闻,随手拈来,生发开去,自如地朝纵深推展,在姿态横生的叙议中,寓以哲理,读来清淡自然,平易近人。
借书端倪,平列展开。开头一句:“黄生允修借书”,以素日习见之事发端,开卷即入正题,引出随园主人授书以告之辞立论,显现通篇紧凑的特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一句,立片言以居要,提挈全文,贯注始终。接着,平列三事,内容相类,铢两悉称,逐一写来,从反面展开论证。其一,天子之家,《七略》《四库》的典籍尽皆存之,然天子悉心研读的有几个呢?无非是为了装门面,讲排场罢了。其二,富贵人家也藏书极丰,塞满房舍,装运起来,竟累得老牛出汗,但苦读上进的有几个呢?无非是为了充文雅,显博学罢了。其三,祖父辈尽心藏书,子孙辈任意弃书,这种败落的不景气状况,更不屑一提了。文中蝉联运用反问句,造成语气步步*进,论述层层深入,宛若一浪推一浪奔向前方。“无论焉”,表示鄙夷,结束得干净利落,遒劲有力。
宕开及物,以事隐理。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两句,既勾连上文,又宕开一笔,由书涉物,理隐事中,推进一层。作者以假托之人借物摩玩为例,先描述借物人“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担心主人*取的不安神态;再写他艳羡不已,设为己有后,“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 云尔”的心安理得情态。前后两种异样的表现,形成对比。文章虽多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如话家常,未见哲理赞辞和大块论述,但在这一人一事中,却隐射理性的判断,含蕴着人生哲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贪乐。这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单一的书拓展到天下的物,进入广阔的范畴,使“书非借不能读”的论证中心深化一步,包举着深广的内涵。
转述自身,引向纵深。文章环绕借书端倪,循事物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一事接一事边叙边议,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推向纵深发展。涉物泛论之后,即收揽视线,调转笔锋,回收至本题,述写自己通籍入仕前后的切身体验。幼年时,家贫难以致书,往借藏书之家,又吃尽闭门羹。“归而形诸梦”,飞来的传神一笔,活活勾勒出求读心切的动人形象。尽管境遇惨淡,仍坚持不怠,奋发进取,一旦有书寻得,“辄省记”。而做官后,地位环境改变,花俸禄购书,书籍“落落大满”,即使“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也不肯伸手一摸。由幼时家贫到*入仕,情景迥异,变化天渊,顿然使人联想到逆顺两种处境所带来的影响有多么不同,进而说明逆境能激发上进,磨练意志。至此,“书非借不能读”的论断就引入到了更深层。段末,从己之身世而发慨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策励晚辈勤学苦读,切勿虚掷年华,又为转接末段的议论铺基过渡。
卒章总绾,对照明理。全文在叙述中论理步步深入,至篇末以直议随感作收绾,点明要旨,显出本意。以黄生“贫”和自身幼时“贫”类比,再以“予之公书”和“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和“生固幸而遇予”反衬,使两类人物、两种处境泾渭分明,所论道理更加清晰,富有逻辑力量。最后归纳出“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结论,跟开篇论点紧紧扣合,显出深邃的生活哲理:无论“幸与不幸”,顺逆与否,都要爱惜流水般的时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应当自强不息,让青春焕发出光和热。篇末用“为一说,使与书俱”收结,点明本意,照应文题,形成首尾连贯,结构严整的一体。
综览全文,它虽不像有些文章那样,运笔如风,具有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气势,却如随园的一缕泉流,潺潺荡漾,涟漪层生;它虽不像有些文章那样林林总总,具有千里原野、横无际涯的格局,却若随园的曲径回廊,蜿蜒变幻,臻妙传神。它是一篇玲珑剔透的小品佳作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起首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后呼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论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绵密,层次清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更以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再进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文章在每层叙事、举例之后发表了议论,又都是由“借书说”而生发。议论、慨叹层层深入,含蓄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进而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着,“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层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谈起,委婉地说到黄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黄生专心用功读书。
(二)句式多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在让我们按文章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特点。如“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子不闻藏书者乎?”是反问语句,这种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听取下面要说的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两句相同的复句,每句都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后分句语气相对,以虚字“然”连接。如第一句,前边分句中“七略四库”是主语,“天子之书”是谓语;后边分句的主语是“天子读书者”,“有几”是谓语,用“然”字为转折,表示两句语意相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七略四库是皇帝藏有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又有几个呢?这里用反问句式,也是为了加强语气的作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意味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取”用词妥贴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归而形诸梦”,活画出爱不释手和渴求书读的神态。“‘姑俟异日观’云尔”,读来使人感到有“确实如此”的同感。“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描写做了官以后,有钱买书了,书源源而来,虽然比不上“汗牛塞屋”那样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处都摆满了。这里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却道出了书的从无到有。接着作者以书沾满了“素蟫灰丝”,素描了书的静态,同时也表现了不急于读书的状况。读起来,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积的书籍,由于主人不经常翻阅,沾上了蛛网,盖满了灰尘的情景。这样写来,又与上面“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相呼应。在这点上,也体现了本文结构的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