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君子形象有多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0: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4:06
对于“君子”的要求首先应该是要具备“仁”的德性。孔子倡导以礼为形式,以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学说。在其学说中的“仁、礼、中庸”是三位一体的,是核心内容。而孔子又是用“君子”这一形象来承担他的这种道德要求,所以对于“君子”就更强调“仁”的德性。
那么何为“仁”呢?“克己复礼为仁”(注:《颜渊》)。“能行王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注:《阳货》)在孔子看来,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他时时刻刻离不开仁,若离开了仁,便不能称为君子。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规定。“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论语·里仁》)“孔子强调以仁道、仁义为价值取向,在他看来,君子是具有救世精神和博大情怀的人,君子的最高奋斗目标是匡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注:《中国传统文化荟要》)“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注:《孟子·尽心上》)孔子思想的最忠实的继承者,被称为“亚圣”的孟子也是积极倡导“仁”的德行。他提倡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这是对传统阶级而言的,另外他又提出“君子应远离庖厨”,可见,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物,君子都要具“仁”的德行。
君子不但要具备“仁”的德性,还必须具备“义”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论语·八 佾》)这里提到的“利”,指的是有益于己的“私利”,主要指个人的物质利益和个人物质*的满足。而“义”主要指一个社会人们普遍推崇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孔子在谈到君子应具备的人格品质时,特别强调‘义’,他明确指出:‘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君子要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应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要挣脱物欲,不为物累。因此,孔子反对为追求利而行动。告戒人们不要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不顾后果。因为‘放于利而行,多怨’,即必然引起人们之间的猜疑、争斗,损害人际关系的稳定性。”(注:(孔子·儒学研究文丛))
由此我们看出了君子除具仁、义德性以外的另一个人格品质,那就是维持人伦关系的和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注:《论语·为政》)君子搞大团结,搞全球统一化的。荀子也曾这样释“君”:“君者,何也?曰:能群也”。(注:《荀子·君道》)“君”就是能团结人的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注:《论语·为灵公》)君子不搞*。“君子*之美,而不*之恶。”(注:《 颜渊》)“君子无所争”( 注:《论语· 八 佾》)“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注:《孟子·公孙丑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注:《孟子·公孙丑下》)等等。君子应严格遵守社会规范,维持社会人伦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君子”是用来承担他的道德思想体系的。除具备“ 仁、义、维持人际关系”之外,还要求“君子有求实精神和恭谨作风,反对言而无行,言过其行,提倡要‘讷于言’、‘慎其言’、‘敏于事’。他认为君子应当具有礼仪教养,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言行统一,文质统一。‘质’即是仁义的品质,‘文’ 即是礼仪教养和举止风度。一个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也应该是富于教养、讲究礼仪、举止文雅的人。”(注: 《中国传统文化荟要》)“君子坦荡荡” (注:《论语·述而》)“闻声过情,君子耻之” (注:《孟子·离娄下》)“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注:《论语·雍也》)。不能太本质化,那样太粗野,不符合礼的要求;不能太重视仪表,那样太浮夸,只有内在与外在达到和谐统一时,才能成为“君子”。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君子”形象,不但要具有仁、义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还应有维持社会人际关系稳定、和谐的能力,要团结人民,不搞*,有统一的思想。要做到言行统一,文质统一,表里如一。这就是儒学文化中所提倡的常人可及的君子人格形象,也即是儒家道德的操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