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6 17:23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26 21:44
华为狼性文化的理解是:
1、狼者,猛兽也,群动之族。陆地上生物最高的食物链终结者之一,是群居动物中最有秩序、纪律的族群。
2、所谓“狼性”就是哪有肉隔老远就能嗅到,一旦嗅到肉味就会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3、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狼性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对团队协作的重视,以及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精神,还有克服困难的勇气等方面。
4、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18:52
提到“狼性文化”,很多人脑中都会浮现出两个词:华为、《狼图腾》。
《狼图腾》这本书是以北京青年陈阵到内蒙古草原插队为背景,由十几个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本意是希望以“狼文化”的强悍和智慧,给农耕或儒家文化注入新的元素。
令作者姜戎先生意外的是,本书在2004年出版之后,竟然在商界风靡了起来,一时间成为了当时商界下至白领上至高管的抢手读物。其中,最重要的推手就是:华为的任正非。他曾说道:企业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企业要扩张,必须要具备这三要素。
甚至,任正非将“狼性文化”和“床垫文化(任正非1998年创建华为留下的传统)”提到了同一个价值高度。从他44岁创办华为以来,之前积累多年的力量仿佛瞬间爆发,带领华为一路“狂奔”。
内观己心
2016年4月初,“巨人网络”创始人史玉柱对外宣布,要在公司内部推行“狼性文化”,话音刚落,就引爆了整个互联网。
史玉柱有这样的举动,据说是源于和马云的一次讨论,马云认为:
兔子型员工,在公司内部人缘好、讨大家喜欢,但是业绩非常的差,并且兔子喜欢繁殖,而且善于找同类,同化大量公司的人员,最后形成一种兔子文化,霸占着岗位、机会和资源。
史玉柱对此深以为然,甚至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先后辞退了133名干部。众人哗然,有人说这样太无情;有人说狼性文化不应该要求员工有狼性,而是老板有狼性;也有人说以饥饿和淘汰为目的的公司文化只会让员工人心惶惶,促使人才流失……
时至今日,甚至有不少公司以“贴标签”的形式来推广狼性文化。比如,不少公司老板就以加班为评价准绳——准点下班的员工“不够狼性”,周末没加班的员工“不够狼性”。于是最后演变为一堆人坐在办公室里唠嗑、打游戏、看小说、刷抖音……
外察世界
重新再看传统视角下的“狼性文化”,我们会发现:
这样的“狼性文化”,实际上陷入了“要么成为狼,要么被狼吃掉”的虚假两难选择的谬误当中。
在这样的谬误背后,狼性中深藏着固有的本质:残酷无情、你死我活,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蔑视规则、无视人性等等,极易造成企业及员工在文化上的迷失。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置对方于死地成了惟一目的,即使一方获胜,也会因失血过多元气大伤,最终导致“双输”的局面;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由于人性的缺失,则更容易形成过于强硬的刚性文化,员工与老板之间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往往会以“性恶论”为原则,互相提防、互相猜忌,缺失信任感,必然产生巨大的内耗。
如此的“狼性文化”,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则是一剂致命的毒药,而并非商业正道。由此谬误而产生的非理性文化,诸如“态度决定一切”,则会使得人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失去狼性的人,依然是“高级动物”;而仅剩狼性的人,最多只能算是个“衣冠禽兽”。一个由“禽兽”充斥的企业又如何能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启迪多元思维
曾有位教授在MBA课堂上讲到企业的管理与文化时,提出了一个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到底应该选择做‘狼’还是‘羊’呢?”大部分人选择做“狼”,小部分人选择做“羊”。教授最后说:我们既不该做“狼”,也不该做“羊”,而应该选择做“人”。
客观地说,“狼性文化”曾经成为中国企业的“图腾”,是中国企业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起初,“狼性文化”被企业家们以极端的方式予以诠释,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自强不息”的意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中国企业“先天失调,后天发狠”的窘境。
资深互联网人曹政就曾对这个话题进行过深入探讨,他从员工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合理的企业狼性文化,一个合理的狼性企业,应该怎么样回馈那些成绩优秀的狼性员工。他认为:不谈回报,空谈理想和狼性的老板,都是耍流氓。老板的责任可以让员工来扛,风险可以让员工来担。老板为了公司盈利可以高要求、高标准,但前提是:老板能够给得了高于甚至远高于行业平均标准的回报。
正心正举
正如之前史玉柱的例子,很多人在抨击他的时候,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史玉柱在强调狼性的同时,也承诺要给奋战在一线的研发人员加薪50%。所以,老板在讲狼性之前,自己先要有人性——我让你拼,但我不会亏待你。这是前提。
几千年来,儒家文化早已深入我们的骨髓,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其中,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即“爱人”。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团结互助,才能在组织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共同对抗竞争对手。
乍一看,“仁爱”似乎与“狼性文化”中所提倡的“团队协作精神”有些类似。但一旦深究,“狼性文化”的这种团队是基于“利”而非“义”——一旦团队成员之间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就很有可能由“因利而合”演变为“因利而分”。
另外,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也与“狼性文化”所提倡的“极强的进攻性”有着天壤之别。
孔子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种“中庸之道”与如今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狼性文化”中极强的进攻性则很容易产生一种不平和与不和谐的环境,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相差甚远。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实际上,对于华为,包括之后的巨人网络等推崇“狼性文化”的企业,目的大多是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是为了“活下去”。
但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将会走出“活下去”的困境,逐渐进入“活得更好、更久”的阶段。企业文化应该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和长远的目标。“狼性文化”并不是“万金油”,随着企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狼性文化”的缺陷正一点点地暴露出来。
因此,企业应该把这种“狼性文化”慢慢地向“人文关怀”过渡;把主要强调“利益至上”的功利文化逐渐向“社会责任”的精神层面转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员工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这样的企业才能让员工产生归属感,真正实现基业长青。
否则,就会像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的那样:“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