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2: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4:44
望果节最早流行于山南农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望果节的藏语意思为“转地头”,预祝农业丰收,颗粒归仓。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之际举行。节日期间,男女老少身着盛装,男的手持“拉桑达觉”,女的背负经书,手持“打达”(用五彩布条缠在木条上),排队转庄稼地,之后进行赛马、藏戏等表演,或走亲戚、逛林卡。热闹非凡。
在*农村,除了藏历年外,就属望果节热闹了。7月底的山南,青稞和冬小麦已一片金黄。开镰之前,各村各乡都要过望果节:演藏戏、走亲戚,到处都是过节的繁忙景象,就连江上的船夫也自动放假去过望果节了。
公路上,男男*穿着新衣衫,打扮得像过年一样,五个一帮、七个一群地朝县城走。老年人和小孩子都坐在四轮马车上面,乐呵呵地;姑娘们与小伙子们,喜欢结伴而行,他们或背着青稞酒,或提着酥油茶,还有拎着菜盒子的,这都是为当天中午进行丰盛野餐准备的。
贡嘎县中学的大操场里,藏戏台子早两天就搭好了,一个足足有100平方米的大白色帐篷,高高地撑在场子的*,这显然是为了给演员们遮雨和挡太阳的。观众都自觉地围在帐篷的外圈,前头的人井然有序,席地而坐。为了使节日过得愉快,大家自觉地遵守广场的纪律。来得晚、看不清的人,便爬到树杈和围墙上,居高临下,看个舒服。
对于一年到头忙个不停的农民来说,过望果节便是放假玩个痛快的好机会。也有的人不愿意把时间完全消耗在吃、喝、玩、乐上面,他们便利用假日走亲戚、打柴禾、搞副业,或*们想干的事情。
在以农牧业经济为主的*,望果节期间,机关放假,干部们为筹备组织村民的活动,也忙个不停;学校里的学生们也准备了一些文娱节目在节日期间为群众助兴,他们难得有这么多观众看自己的表演,当然要大显身手;而刚从农民队伍中脱胎出来的乡镇企业的工人,家中十有七八是农民,企业的组织领导也在这个时候为工人们放假,不这样做似乎逆了*。所以,望果节在农业区来说,虽是农民的节日,也是全民的节日。 “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望”,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望果”从字面上讲,就是“转地头”。
“望果节”流行于农区。没有固定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之际举行。约定俗成是在“鸟王”——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节。各地根据农事的安排,过节的日期各有不同,如拉萨从阳历开始,节期三五天不等。江孜、日喀则等地则在阳历七月中旬。过了望果节便开始紧张的秋收秋种。 “望果节”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流行于雅隆香布(今天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据《本教历算法》等资料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末,即布德贡杰时期,雅隆地区已经兴修水渠,使用木犁耕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这时,为了确保粮食丰收,赞普布德贡杰便向本教师请求赐以教旨,本教师根据本教教义,教农人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丰收,这就是“望果节”。但这个时期,“望果”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节日,而是开镰收割前的一种祀神祈福活动。
*最早的“望果”活动,大体是这样的:开始以村落为单位全体村民出动,绕本村土地转圈*。队伍最前面,由捧着柱香和高举幡杆的人引路,接着由本教巫师举“达达”(绕着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领队,意为“收地气”、求丰收。后面跟着本村手拿青稞和麦穗的乡民。绕圈之后,把谷物穗插在谷仓或供在祭祀台上,祈求能有好收成。随后,便进行娱乐活动,内容有角力、斗剑、耍梭标。这些竞技式的比赛,主要由大力士们参加,优胜者有奖。最后便是群众的唱歌跳舞,痛快地玩一天。
以本教教义指导的“望果”活动,一直衍行到8世纪中期,即赤松德赞时期。8世纪后期,是以莲花教主乌坚白玛为首的宁玛教派兴盛时期,“望果”活动也带上了宁玛教派的色彩。使符念咒是宁玛派的特点,这时的望果活动便一定要由咒师主持念咒来保佑丰收。14世纪后,格鲁教成了*的主要教派,居统治地位。这时,“望果”活动便渗进更多的格鲁派的色彩,例如,在*队伍前,要举佛像、背*。这时的“望果”活动,已成为传统节日,娱乐活动的内容也比过去有所发展,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内容。 和平解放以后,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百万农奴*上翻身,经济地位变化,“望果节”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都打着各色彩旗,擎着青稞麦穗,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身着新装的男女老少,抬着用青稞、麦穗搭成的“丰收塔”,举着标语,敲锣打鼓,唱着歌曲绕着田边地头转,这天人们不仅赛马、射箭、唱戏、歌舞,而且还进行丰盛的郊宴。这时候各乡的农民要邀请城镇的工人亲戚去做客,也邀请县乡干部一起欢乐。望果节不仅是农村预祝丰收的节日,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增进城乡交流,密切工农关系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