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09:5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6 13:46
一、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
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
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有了这种技术,就大大促进了古代制冷市场的繁荣。
二、更早期时我国的古人用于消暑,多来自于在冬天时就开始储藏的冰块,储藏冰块的”神器“就是我们今所说的冰窖。
早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
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扩展资料:
古人纳凉有妙招
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
据古籍记载,清凉殿内盛夏时仍清凉无比,如同含霜一般。而汉武帝刘彻身边的红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特权。
唐代,长安城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纷纷建起“空调房”———“含凉殿”。含凉殿内有“扇车”,相当于今天的空调扇,只不过依靠的不是电能而是水能,用水转动扇叶,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能形成冷气。
据学者考证称,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空调房”是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传来的舶来品,如果考证属实,这种装置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了。
宋朝的“空调房”已经开始考虑对空气的净化手段,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不但凉快,还能起到“清芬满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如西瓜、冷饮等。这种“冷柜”后来民间也用上了,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高档家电”。
参考资料:
人民网-古代人没有空调,他们怎么过“热死人”的夏天?
人民网-古人怎么过夏天:清凉殿堪比空调房 唐代的“半臂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6 13:46
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
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
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
扩展资料
1、冰窖:
古代的藏冰条件当然没有现代人好,方法也比较简单。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2、冰鉴:
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
但是从庄子的话中,我们也可发现,在很久远的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懂得用食冰的方法来消解暑热了。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
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裏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3、冰厨:
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出游时正赶上大夏天,为避暑将食宿都安排在冰厨进行。命人事先在房间里放上大量冰块和冰水,将房间的温度降下来,作用相当于今天的空调,还节能省电,不过耗用的人力和冰量一定是相当大的。
参考资料:
凤凰网—古代没有冰箱,人们还能吃上冷饮,是怎么做到的呢?
人民网—古代人没有空调,他们怎么过“热死人”的夏天?
人民网—中国古代用啥刨冰?战国时代出现冰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6 13:47
古代人*方法: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硝石。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能使周围的水发生放热反应直至结冰。后来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瓦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发生反应,于是瓦罐的水结成了冰。
现代*方法:盐水*是应用较广泛、历史悠久的一种间接冷却*方法,制出的冰坚实、不易融化,便于贮藏和搬运,在国内渔业、食品业、运输业及医疗机构等行业中使用的比较普遍。
1、盐水*属于间接冷却系统。传统做法的盐水*池中,蒸发器盐水池和*盐水池合二为一个*池,并用隔板将两者隔开,利用盐水搅拌器使盐水在两个盐水池中循环,冰桶放在*盐水池中。盐水在蒸发器盐水池中被降温后,在搅拌器的作用下进入*盐水池对冰桶降温,温度升高后的盐水由另一侧流入蒸发器盐水池再行冷却。
2、 在盐水*设备汇总,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收盐水的热量,使盐水降温并保持在-10~-14℃左右。当冰桶中的水被冻结后,由吊车依次将冰桶组吊出*池放进融冰槽融冰,而后利用倒冰架脱水,并经滑冰道进入冰库储存或直接运走。脱水后的空冰桶经注水后再放入*池中继续生产,如此循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6 13:47
古代人夏天怎么*的方法有:
1、在唐代时,古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这硝石在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可以结成冰。于是就利用了硝石的这种特点,开始*。
2、人们在前一年冬天直接从河面、湖面上采集冰块,然后把它们贮藏在地窖或深井里。藏冰就是把冬季的天然冰块储藏起来,待来年暑天使用。冰块的储藏并不复杂,深凿井洞,置冰其中,再以土厚掩就成了。
扩展资料:
1、在唐代以前,能够享受冰镇饮料的人还仅限于上层社会,因为保存冰块的成本太高,普通的老百姓只能在夏日望冰兴叹了。为了能够在夏季食用到冰块,人们往往要在前一年冬天从河面、湖面上采集冰块,然后把它们贮藏在地窖或深井里。
2、食冰消暑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代应在宋元以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反映。南宋杨万里有诗曰:“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足见南宋已出现卖冰小贩沿市叫卖了。
南宋的《武林旧事》更是描述在杭州贩卖各类冰饮品类,如“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人们已经学会把果汁、牛奶、药菊、冰块等混合调制成冰冻的饮品,取名叫“冰酪”,这已颇类今天的刨冰了。
参考资料:人民网_中国古代用啥刨冰?战国时代出现冰箱
百度百科_冰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6 13:48
1、先秦时代,古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利用冰窖将冬天的冰藏到夏天,再拿出来用。
2、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万毕术》记录了一个夏天*的方法:“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中三日成冰。”
3、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硝石的化学名称叫*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
扩展资料:
古人度过夏天的方法:
1、从唐代开始,就有专门避暑的凉屋。这种临水而建的屋子,有的是用水车推动风轮,将凉气送进屋里。有的是将用机器把水传到屋顶,让水沿着屋檐徐徐落下,降温力十足,非常凉爽。
2、明代以后,皇宫的房子都会根据太阳高度角来设计屋檐角度,保证夏至时能遮阳,冬至时又有阳光,能够冬暖夏凉。
3、冰镇果瓜,做成冰镇酸梅汤、雪泡梅花酒等冷饮。还可以在冰水中加入糖、果汁、牛奶等做成“冰酪”,很像今天的冰淇淋。
4、在瓷枕的枕面上一层釉,就能凉快舒爽。
参考资料来源:古代人没有空调,他们怎么过“热死人”的夏天?-人民网
参考资料来源:古人夏天如何纳凉-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