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开放系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6 01:4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26 06:07
开放系统指与外界环境存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是与封闭系统相对而言的。开放系统理论是贝塔朗菲在本世纪40年代开创的,而后把开放系统作为一般系统的模式,而视封闭系统为开放的特例。当系统的输送变量为零时,就由开放系统推导出封闭系统。开放系统理论在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和哈肯的协同学等理论中获得了巨大发展。
根据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系统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开放系统:与环境间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2、封闭系统:与环境间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
3、隔离系统:与环境间既无能量交换又无物质交换的系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03:15
试论教育管理的开放系统学说及其现实意义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刘永林
教育管理的开放系统学说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在系统论影响下,盛行于西方教育管理界的社会系统理论、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的总称。其共同的特点是把组织视为开放系统,着重研究组织与其环境的动态联系。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对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美国管理学家斯科特所指出的那样:开放系统观点迅速赢得了广大信徒。并使“那个封闭、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旧系统形象难以再现了。”本文拟对开放系统学说的主要观点作一述评并着重指出它对教育和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以就教于大方。
一
教育管理的开放系统学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1938年,巴纳德出版了《总经理的职责》一书,指出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是一个人们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活动系统。协作系统有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沟通。在企业中,不仅有正式组织,还存在非正式组织,它同正式组织相互作用。巴纳德的管理思想在60年代以后重新受到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上的有关规则必然与*、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会对管理产生种种约束。把组织看作封闭系统而不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是不符合实际的。这种认识正是在系统的影响下获得的。但是,开放系统学说并不仅限于此,而是进一步探究组织的环境、环境因素刺激组织的方式,以及组织在它们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种种关系。正是这种研究,构建了管理的开放系统学说的基石。开放系统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开放系统组织应具备两个特征:(1)组织内部各个系统间的统一协调性和相互依赖性;(2)组织必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以应付系统环境中许多无法预料和控制的突发事件和情况。此外,根据帕森斯对正规组织的描述,开放系统的组织应具有三个层次或功能。第一层次涉及技术功能,这在教育中就包括了教师所应用的教学程序;第二个层次是管理的功能或系统,在这里管理者被看作是组织内部事务的协调者。同时又是组织和它的外部环境之间的中介;第三个层次被称为制度化或社会化的系统,其主要任务是解决组织适应社会环境的问题。三个层次是逐级递进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但又不是“完全独立”的。因为在管理的系统之上还存在有三种类型的社会控制。如“普遍承认的准则”或约定俗成、某种形式的中介组织、一定的行政机关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组织的管理必然依靠社会的系统才能取得合法性和强有力的支持,从而实现管理的目标。帕森斯的观点很快被教育管理学家所接受。
罗伯特?欧文斯在《教育组织行为学》一书中,就将学校教育过程描述为一个系统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1)从更大的社会环境中输入信息、能量和物质资源;(2)学校内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包括组织结构、人、技术和任务四个子系统;(3)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根据他的观点,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管理所应讨论和处理的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内部的各项管理事务,而应从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各种重要因素的联系中去探索新的观点和实践,事实上也不得不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受到普遍的关注。家长及家长委员会、教师协会、社区委员会、*组织和非*组织、各种利益集团、甚至一些宗教团体,都在向教育施加影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与教育管理必然迎接各种外来的刺激与挑战。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这也是管理的开放系统学说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开放系统学说的研究者致力于构建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努力取得了成效。正如霍伊指出的那样:“在20世纪60年代,组织的开放系统模式开始取代封闭系统的模式,及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个转变事实是已经完成。”但与此同时,开放系统学说也受到了批评和挑战,批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开放系统学说的某些概念在学校情景中的应用十分笼统,致使学校管理人员难以精确区分诸如学校和学区环境、松散结合的系统和开放系统等概念的区别。另一种更为有力的批评则认为,在开放系统学说中,变量如此之多,它们的相互关系又如此难以确定,以致进行科学研究是毫无希望的。笔者是赞同这种批评意见的。的确,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在学校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许多迄今为止仍未弄清的一些变量,诸如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哪些因素是影响组织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主要变量、次要变量?影响学校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到底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校管理人员对这些变量能控制到何种程度?等等。这些变量在今天日益发达和纷杂的社会中,在学校日益开放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多,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复杂。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离目标还很遥远。笔者认为,不解决“变量”问题,开放系统学说就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描述的水平上,而对于实践的指导则力不从心。就目前来说,开放系统学说的理论与实践相嫁接的工作远末完成。但不管怎样。开放系统学说强调系统组成部分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强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松散性,而且使我们“比以前更清楚地认识到组织既是结构又是过程,这些过程中有些不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而是改变着现存结构的力量。”这正是开放系统学说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所在。虽然开放系统学说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毫无疑问,它确实为教育管理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看待现实的更为准确的观点。
二
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我国教育管理学者介绍和研究开放系统学说,也是希望借鉴其合理的思想指导教育和教育管理的改革,并为改革找到新的理论依据,虽然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但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开放学习系统学说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树立开放系统观点,有利于教育管理*改革。
开放系统观点的注意中心在于组织与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上,强调组织必须适应和应付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前,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所面临的社会系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加大教育管理改革的力度,才能顺应社会的变化。可喜的是,这一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尤为突出地表现在管理*改革上。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管理的单向改革如放权,不能解决问题,而必须将办学*、管理*、招生制度、投资*和学校内部管理*的改革以及劳动人事*改革相结合,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化。换言之,教育管理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自身内部系统的改革,而应面向社会,与社会系统改革相配套,才能获得社会的支持与理解。基于此,我们才能认识和理解伴随着教育管理*改革出现的一些新事物,如私立学校、民办学校、民办公助学校、公办民助学校、公办民营学校等的大量出现以及相应的“择校就学”问题。从开放系统观点看,这正是学校系统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尤其是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以及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一种应答,它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而非*行为。事实上,在开放系统学说的发源地———美国,也曾出现过类似问题,如60.70年代的“凭证计划”。及至90年代,美国大众对公立学校制度的严重的官僚主义和效率的低下日益不满。“择校制”已成为减少和克服公立学校*中“垄断”与“官僚”弊病的一种有用的工具。1990年教育*卡瓦佐斯在《推行选择制,改革美国教育》的报告中强调:“选择的机会是我国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我们期望用选择的力量来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这一观点已获得普遍的支持。所以,笔者认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面前,教育系统为优化与其环境的动态平衡而做出的种种应答是有其合理因素的,各种类型的私立学校的出现以及择校生的问题也不例外。我们应当加强对私立学校和择校制的研究,仅凭行政干预是简单的一种做法,也是难以收到成效的。
2.有利于学校组织文化的形成,从而优化学校内部环境。
前文曾提及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其变量因素是很多的,但在众多的变量中,组织文化是一个核心的变量。正如《做为社会过程的教育管理》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在决定社会行为的某些基本因素中,“起核心作用的一个就是文化以及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的价值观念这个方面。组织机构的期望和个人的*两者都至少在一定程度源于和涉及系统适用于其中的文化”。组织文化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加以研究:心照不宣的假设、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遵守的准则等。考虑到学校与社会组织的共性及其个性表现,有学者给学校组织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是学校经过其内在系统(管理、教育、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生活)的维持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共同创造、继承和不断更新的假设、信念、价值观、规范、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的有机统整。虽然开放系统学说与学校组织文化理论是不同的两种教育管理理论,但就其重视文化的作用而言是一致的。此外,组织文化理论要求管理者把注意力指向组织中的人,注重个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而开放系统学说就其重视“个体参与者和子群体的变异性”而言,则又在新的框架中肯定了人的个别需要和价值。再诚如美国学者指出的“从某一个方面看,可以认为这种关于组组文化的思想同学校组织松散结合的特点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所以,笔者认为,以开放系统的观点构建学校组织文化,更有利于学校内部环境的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的优化,将学校建成一个优美、开放、和谐,并富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空间,从而合理调节各种环境要素,使之有利于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展开;二是组织环境的优化,其目的是使学校组织成为“健康的组织”,因此要建立层次分明、规模恰当合理的学校组织并保持组织的开放性,在组织内尊重个体的价值和价值观,并协调个体价值与组织价值、学校价值之间的关系;三是精神环境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风等方面的建设上。
3.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加强学校管理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开放系统学说认为,学校、学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界限是可以渗透和相互作用的,而一旦失去了渗透性,系统就处于封闭状态从而丧失了活力。观照近年来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现状,不无遗憾地发现,它们之间的界限过于分明,而且严重脱节。特别是学校教育封闭式的管理使自己拉开了和家庭、社会的距离。其恶果是有目共睹的。改革的有效途径一切,狂妄自大。这样,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就会遭人厌恶,到处碰壁,造成更深的自我伤害。因此,要努力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就要求个体必须接受现实中的自我,必须处理好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关系。并向理想自我发展。
4.有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从而保证教育系统的动态平衡。
本世纪以来,教育改革一直受到各国的关注,改革之声彼此起伏,波澜壮阔。但审视过去和现在,人们发现,在各种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致使“贫困的教育”与“教育的贫困”现象愈演愈烈。考虑到这一现实,笔者认为,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和思维方式,以开放系统学说为指导,重建教育的开放系统,促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帕森斯曾指出:“稳定的系统才能和环境协调,开放的组织才能应付环境的各种变化。因此教育改革的成功应以教育自身系统的稳定为前提。保证教育系统的稳定至少需要做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目标取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向;二是构建健康、开放的组织系统;三是消除教育系统内部的障碍,即消除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那些阻碍变革的因素;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总之。应站在开放系统学说的高度上,全盘考虑和处理教育系统内外部的变革因素,教育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入。诚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像今天这样零星地进行一些教育改革,而没有一个关于教育过程的目标与方式的整体观念,这已不再是可取的了。
《中学教育》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82/200406/ca486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