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的作文(400~500字)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4: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23:44
摘自潮汕东泰手机软件~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名曰:中秋。饶平有中秋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的习俗。中秋之夜,妇女们沐浴更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亮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扎上绣满祥禽瑞兽、富贵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净的水果、月饼、云片糕、芋头摆上去,并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摆放妥当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亮升上中天。未婚少女焚香拜月,祈求配上如意郎君;新婚妇女祈求早得贵子、丈夫宠爱;中老年妇女祈求家庭和睦,大少安康;丈夫在外谋生的家妇更为情切,托月寄思。月光普照,一排红烛高燃,香火旺盛,灯光辉映,火树银花的景象。“拜月娘”拜到月上中天才结束。天真无邪的孩童,自从讶讶学语,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篾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在这“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下凡间,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后就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或溪河滩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垒砌成一座座空心瓦塔,塔高1至3米,下面留有塔门,顶端留一个塔口,作投放燃料之用。塔砌好了,就把枯枝、干草、牛屎架在塔里。月上中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蹿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让塔火更旺,更加询丽多彩,人们不时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硫磺、松香粉,引焰助威,更多的是泼粗粒的食盐,让燃烧得通红的塔体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有声有色,有的还燃放烟花爆竹助兴,极为壮观。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中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品或奖金。至于燃烟堆,就是把各家各户送来的柴草在村里空旷地堆成小山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也像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为何有上述习俗呢?据民间传说:元朝时统治者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即规定每三家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上哪家睡觉。更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朥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饼底下垫着一下酷爱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信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朥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 秋月历来就有一份恬静之美,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赏月诗篇。中秋之夜,碧空如洗,圆月如盘,登高望月,别有一番滋味。年青人三五成群相邀到石壁山、虎头山、绿岛、西岩山等风景区品茗赏月,欣赏着深邃的夜空中皎洁的圆月,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犹如身临世外桃源的景致中。“海上生明月,明月伴潮生”。海边赏月,更是令人心潮澎湃和浪漫的美事。月色洒在海水里,水天成一色,都是朦朦胧胧的皎洁;沙滩上闪亮的贝壳、晶莹的沙粒,也都是盈盈地灌满了月光。远处的灯塔,那润黄的光辉,正好弥补了月光的单纯;停泊在岸边的渔船,就像水墨山水画一般……在金狮湾、大埕湾、东沙湾、屿仔湾,三五知己共享良辰,品茶吃饼,一边闲聊,“举杯邀明月”,感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喜悦,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