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4: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05:04
婺剧的曲牌主要是来源于京昆的曲牌。婺剧的高腔唱腔为曲牌联缀体,常用曲牌约有一百三十余支。它依靠曲牌的增减和变换来丰富唱腔,一般以同宫组曲,速度上只有快、慢之分和出板(散)、入板之别,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和加滚变为有板无眼的流水板等都无严格的准规,随演员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较为灵活。也用犯调集曲。如[江头金桂]系[一江风]的头,[金络索]的腰,[桂枝香]的尾;又[山芙蓉]为[山坡羊]与[玉芙蓉]的集曲;[上山虎]是[上小楼]、[下山虎]的结合;[满天飞]则是由[满江红]、[普天乐]、[驻云飞]组成等。在音乐上,这些曲调又体现了乡音土调的随心入腔的特点。此外,在“高、昆、乱”合班后,高腔乐器也以昆笛(曲笛)为主奏乐器,辅以提琴(一种较大的匏壳板胡)、月琴(阮琴)或琵琶,以及唢呐。西安高腔由于运用四度位,使五声音阶似出现“4”、“7”两音,曲调也逐步丰富起来。在增加管弦伴奏后,仍保留有徙歌干唱、顺口而歌的痕迹,如节奏(板眼)不严,板散交杂,快慢随心,字多声少。并仍以鼓为节,人声帮和。用管弦托腔后,已由“后场面”(乐队)众人帮腔,变为由打鼓板的一人帮腔。婺剧的昆曲唱腔由于长期在农村草台演出,重做轻唱,其唱腔已不如苏昆严谨,着重于感情和气氛的渲染,而不过分讲究吐字运腔的功夫,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词成了“堂众曲”,各个戏中可以自由套用。有的曲牌如武将出场的[点将唇],旦脚走场的[懒画眉]等,都只在乐曲中表演一番而干脆不唱了。有人认为婺剧的昆曲与弋阳武班有一定关系,它的表演、锣鼓经都与苏昆不同,而接近高腔;大花面用“滚喉”(着重喉总发声,很少用鼻腔共鸣),其曲牌旋律亦与苏昆略异,装饰较少。 婺剧的乱弹唱腔主要由二凡、三五七两类。二凡用小唢呐或笛子(曲笛)以及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并配以“牛腿琴”(又称“金刚腿”,形似柳叶琴)。唱时以枣木(两段六、七市寸长的木棍)与檀木梆击节,过门往往加快一倍。二凡有正板、流水、紧皮(散板)等板式。正板按宫调分为尺字二凡、正宫二凡两种,尺字二凡又按第一分句的落音不同,分为六字、尺字、伍字、仕字四种样式。一般地说,尺字二凡激越豪放,正宫二凡雄壮悲怆。三五七以笛子(曲笛)和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有快、中、慢和高调、正宫之分。它是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的唱腔,曲调流丽、清柔、婉转。乱弹戏抒情性强,欢快处唱三五七,激动愤慨时唱二凡,一戏两腔配合使用。婺剧的徽戏唱腔分为“徽乱”、“皮簧”两类。“徽乱”指拨子、芦花(吹腔)两种唱腔。拨子亦用梆子击节,但用的是“筼筜”(一种竹梆)。今除一部分十分激烈的唱段外,已不常用。它以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今多改以板胡为主),有倒板、十八板、正板、叠板、流水、紧皮(散板)等板式,拨子与二凡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芦花与今京剧的吹腔在曲调上基本类同。芦花分男女腔,有平板、叠板、顶头板、游板、哭板等板式。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在板式方面比三五七更为成熟。拨子与芦花也具有一戏二腔配合使用的特点。抒情、欢快时唱芦花,激昂愤慨处唱拨子。拨子艺人习称的老拨子,与京剧所唱高拨子不同,但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徽乱”中还有一种“龙宫调”(一般认为系“咙咚调”之讹),属早期吹腔。 婺剧徽戏的皮簧腔分西皮、二簧两类。二簧又分老二簧、小二簧、二簧(正二簧)、反二簧四种。老二簧以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板式变化较少,基本上是上下对称句,曲调奔放雄壮。小二簧以科胡(形似京胡,木杆,琴筒内径只二指,软弓)为主要伴奏乐器,安徽徽班称为“二簧平(板)”,它由吹腔(芦花)演变而来。除平板(艺人直接称之为小二簧)外,亦如芦花有叠板等变化。小二簧欢快、流畅,常用于表现轻松愉快的情绪。正二簧(艺人直接称之为二簧),科胡伴奏,板式变化较多,计有原板、叠板、哭板、流水、紧皮以及导板、回龙等,曲调苍劲、庄重,长于表现悲愤、沉郁的情绪。二簧反宫(“-2”弦改为“1-5”弦)称反二簧,较正二簧更为低沉、苍凉,用于表现凄惶、沉痛、悲切情绪。四种二簧除正二簧有男女宫之分外,其他均男女同宫同腔。西皮有正西皮、反西皮、花西皮之分,正西皮有大导板、小导板及原板、叠板、哭板、紧都子(紧垛子)、慢都子(慢垛子)、流水、紧皮等板式,原板板上起唱,有时加入梆子烘托气氛。西皮激越奔放,长于表现欢悦、奔放、激昂情绪。西皮反宫(“-3”弦改“1-5”弦)称“反西皮”,传统剧目中不常用。花西皮是后期演员在舞台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花腔西皮原板,唱腔柔婉,便于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