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4:1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15:21
一、提高认识,深入理解素质教育
经过几年的改革,我们仍对素质教育有些错误的认识:教学偏重智育,忽视德育美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教师权威,片面强调共性,无视学生的个性、感情、兴趣、爱好、差异和人格;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包办学习过程,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学生的自主性。这样的结果是学生驯服奴化,人格失调;思维定势,不善思考;盲目崇拜,不敢怀疑;因循守旧,不能创新;缺乏闯劲、不善竞争。因此,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教学人文化改造,培育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是当前小学阶段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们一定要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只有认识上有了高度,落实起来才更具效果。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加强学习,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素质教育的观念,不断发掘素质教育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教育潜能。
二、加强师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的受教育者的素质会更高,那就得有相应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育者不光是对认识素质教育的理念上有高度,更要在业务素质上精益求精。所以要想大力推行实施素质,必须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师资源利用率,适时增加教师数量,配齐配全各科所用的专任教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大潮,为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现代化的教育就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三点一式”的教学手段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必会减缓素质教育的进程,只有加强资金投入,为师生解决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为推进素质教育保驾护航。以我县为例,县城的学校虽然略好于农村,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如今还没有一个学校在班级内安装多媒体,每校大多一个多媒体教室,这哪能满足上千乃至几千名学生的需求呢?其它方面就小乌见大乌了。城镇尚且如此,农村更不用说了。所以一定要加强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与时代接轨,才能培育出一批批的优秀人才。
三 做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在教育投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增加教师总量只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但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定会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更不能很好地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受害的是那些无辜的受教育者。
不过,为了减缓矛盾,可以加大现任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所任专业性较强科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培训、网络学习等各种形式,对教师基本技能,如最基本的“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基本功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之中,达到快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也可以学校自己解决资金,对教师的再学习进行一定的投入,不断提高教师主动学习与培训的积极性,也好早日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者。
四、开齐科目,让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一要面向全体,二要全面发展,三要主动发展。但是一些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只重视语文、数学和英语,课表是写给别人看的,只发书不上课的学校也不是没有,特别是国家级课程《综合实践》、必开的地方课程根本没上,校本课程更是不了了之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过于追求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成绩,硬占了其它学科的时间;还有就是能真正胜任“副课”学科教学的教师很少,课表形同虚设也就不足为怪了。虽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要从开足开齐课程着手,但绝非易事。很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根本就没有上过或上好所谓的“副课”。一些学校由于没有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教师,“副课”的教学都是由教语文、数学、英语的老师兼任,由于专业知识不够,上课时以应付了事为多。再加上缺少必要的器材,一些在音、体、美上即使有天赋的学生也不能被发现、被培养,甚至有的学校连国家规定的每天一小时的大课间活动也给剥夺了,这样如何能培养出健全的体魄的孩子呢?因此,首先要开齐*课程,开足、上好所有课程,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全面发展的原则,便学生主动发展。
当然,为缓解小学专业教师紧缺的矛盾,可不妨让有专长的教师,以某一所学校为根据地,在附近几所学校轮流送教,让孩子们唱起来、跳起来、画起来;也可以相关机构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或速成班以解燃眉之急。
五、落实目标,让学生学好各科课程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各科教学的纲要性文件,只有落实好课程标准,才能真正完成好各科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课程标准的落实首先要求主抓领导要熟谙标准,要每名教师人手一册标准,要定时学习,不断提高标准的解读与运用能力,还可以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刺激教师积极主动学习课程标准。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要实事求是地理解和落实标准。可是现在我们的教学质量总感觉提不上去,原因就是没有实事求是地理解和落实课程标准。
我们在上一堂课的时候,总是想要定出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照应的多项要求,结果却是哪个目标也没实现好。原因是理解和落实课程标准,是需要有层次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课标”要求虽然一样,但是落实一定要有所不同。我们在课标的落实上,绝不应该要求双桥小学和红山嘴小学一样的教学难度、教学进度与考试评价。条件较差的学校,学生基础较弱,讲得浅、讲得少、讲得慢,学到哪考到哪,学得浅考得浅,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落实”课标,才是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老师总担心学生考不好,可是原本按照“课标”要求设计的教学难度和内容安排,学生听不懂,不是没有了效果。就像农村*提琴、小提琴可能听不惯,可拉个二胡,敲个锣鼓,他倒很痛快。所以,我们要让受教育者对你提供给他的东西感兴趣,愿意参与和呼应,那才是最好的。其实很简单,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落实教学目标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
六、各科共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的教育受传统教育影响太深,传统教育创新思想较弱,中国出不来贝尔奖获得者与此关系很大。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再重要不过了。华罗庚老先生临终前的一席话,让我们搞教育的人不得不反思,我认为就是我们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培养。
诚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光是一科两科的任务,应该是所有学科共同的任务,各科一定要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去落实,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如下几点。一是创设民主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各科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拓展创新思维。想象力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开发智力、拓展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发掘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只要老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学生就会边学边在头脑里浮现画面或符号,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四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个闪光点,以此切入,水道渠成;五是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给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启发学生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白居易一岁识字,六岁作诗,十六岁名扬天下;爱迪生只念三个月的书,但新发明却无数。这些都是因为有了兴趣。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动力,兴趣最为主导,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不怕没有学不好的了。可是单靠课堂教学一种渠道,难以完成教育、教学和培养的任务,更不能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随着社会信息化、学习化的发展,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了。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进行素质教育而言,两者缺一不可。课外活动决非可有可无,也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或“延伸”,而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根据各学科教材特点、各年级学生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有的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很有效果的,非常有益于学生兴趣的养成,不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的特长、兴趣、爱好的发展创造弥足的空间,同时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八、培养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所用
“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好习惯造就辉煌,坏习惯毁掉美好。礼貌是一种习惯,走到哪里都能彬彬有礼;微笑是一种习惯,可以预先消除许多不必要的怨气。所以说,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天生具有的,一定要通过后天来培养,特别在小学阶段,习惯的养成极为重要。其中有五种习惯一定要重视培养:一是积极思维的习惯,二是高效学习的习惯,三是锻炼身体的习惯,四是广泛爱好的习惯,五是快速行动的习惯。在培养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一要从小培养,二要约法三章,三要言传身教,四要注重强化,五要循序渐进,六是要注重周期,七是要家校结合。
“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习惯决定人生。所以一定要注重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胜过给他们一切物质财富。
九、重视德育,培养品学兼优的受教育者
小学时期的德育教育、少年时代良好道德观念的树立,正是为青年时代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打基础、做铺垫。因此,小学不能忽视和放松德育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坚持正面灌输。少年时代,脑子是一张白纸,施朱则赤、施墨则黑。灌输的内容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优良道德品质教育。灌输的目的是最终把学生培养成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人。二是要“言教”和“身教”相结合。“言教”是重要的,学生能亲耳听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应该做到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身教”更为重要,学生能看到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一是要讲求细心和耐心。了解学生年龄、性格、思想、爱好等。二要注意灵活性,切忌呆板说教。躬身而行,榜样作用都是可取的。三要因人而异地进行疏导。行之于理,导之于细,注重细节,以理晓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四要善于激励。善于发现闪光点,正面激励,以正面的长足发展压制负面的不良行为。
心有千万兵马,如若用于不当之处,必将成为社会的一大祸患,所以从小学阶段就要加强德育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十、改革评价,发挥评价的真正功能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与体系,现在的评价名字上起的好听,但评价的方式还没有走出原来的困囿,大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多元性的评价还不占主导地位,所以一定要改革现在的评价体系与机制,使评价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日前,福建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出台,因为这是2006年该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后对应出台的高招改革方案,所以备受社会关注。
福建省实施课程改革,以发展素质教育。在新的高招改革方案中,素质教育的考核得以具体化。该方案提出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分为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根据方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评定采用等级制,其中书面考试科目按照A、B、C、D(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第评定;操作考查项目按照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第评定。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由学校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根据综合素质的不同维度及其表现特点,对评价结果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审美与表现”的评价结果以优秀、合格、尚待改进三个等级呈现;“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评价结果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运动与健康”的评价结果以良好、一般、差三个等级呈现。
这个方案有些素质教育的影子,但与真正能够全面性地评价学生的素质还是有些距离,评价永远是个研究不完的课题。
总之,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要靠教育战线上的同仁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在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存在许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相信这些困难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在不久的将来素质教育定会取得辉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