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的感悟。高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4:17
我来回答
共8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1:19
怎样才能读懂老子,《道德经》解读方法
木子: 您认为《道德经》是一部讲述什么内容的书?
草树先生: 如果你问一百个研究道德经的人会有一百个答案。因为绝大部分人对道德经的研究方式都好比是盲人摸象。
《道德经》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修道、修德、做学问、做领导的方*,是启发我们看问题的思考方式。
所以,道德经不会使人变得更聪明,但可以开发你的大智慧。佛家讲“聪明于尘境发,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终归正觉”
木子: 在不少《道德经》的翻译解读中,我看到不少“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理解,不同程度的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草树先生: 的确如此。对于修道也好、做学问也好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要敢于怀疑,独立思考。
木子: 历史上,被认为读懂《道德经》的人几乎只有庄子一个人?
草树先生: 在有历史记载的人中,庄子对道德经的理解最接近老子本义,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庄子还是带有自己的一些角度,还没有完全站在大“道”的角度,所以还不是究竟。后世对《道德经》的消极见解与庄子不无关系。
当年释迦穆尼如果看到道德经的话,我相信他将是有史以来最懂得道德经内涵的人。
木子:为什么这样说呢?
草树先生: 如果您对金刚经和道德经又较为全面的认知的话就会发现,佛的主张都是对“道”的进一步注解和展开。可以说,释迦穆尼的佛理与老子的道德见解几乎没有任何冲突的地方。
木子: 请问,以你的见解,怎样才能最有效的读懂《道德经》呢?
草树先生: 《道德经》这部哲学体系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而总章“道可道,非恒道......”则是这棵树的种子(本体),其它八十章都是由这粒种子生长出来的。
所以,要真正读懂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就要从“道德”总章开始,尤其要对此章的内容进行定性化分解(分类)。理解了总章,再来解读其它章节也就好比顺藤摸瓜——顺理成章了。
木子: 一般认为,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是道经总章。
草树先生:然而,我的研究则认为它是“道德”总章——道经和德经的总章。
何谓“德”?老子是如何定义德的?在《道德经》里面,有人能指出来具体的回答来。
木子: 好象是找不到。
草树先生: 其实是有的,但老子没有直接用德字。它就在第一章里面,与 “道”交替进行了论述,还指出了两者的关系——“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研究道德经其实并不难。只是研究《道德经》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学术研究常识,那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从大类到小类的定性化分解和结构研究——分类、归类。
比如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种,那么他们首先会根据这个物种的体貌、习性、饮食等明显的大特征将它与其它物种进行比较,从而将此物种归入某种大的类别,然后再按照某些小特征在大类别里面一层一层的归入更小的类别里面去,并最终实现对这个新物种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经》的研究者们往往习惯了儒家横向思考问题为主的简单逻辑方式,而不能按照整体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才导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对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文本解读。
--------------------------2009年9月3日于广州白云山
国学大师误读“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对“绝圣弃智”和“不上贤”,普遍的解释都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或许违背了老子的本意。甚至还有 “智者”试图为老子“平反”,而将简本“绝圣弃智”篡改成““绝智弃辩”等。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是在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根本措施。
-----我认为,老子所言“不上贤”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
如何理解 “不上贤,使民不争”?
草树先生
何谓“不上贤,使民不争”?老子为什么提出“不上贤”的主张?
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并不代表社会不需要有才能的人。
事实上,人人都是天才,个个都是圣贤。这是真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由自然创造,都有自己潜在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和特长,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种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样,在保持社会自然生态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价值。
然而,一旦这个社会将个别人的才能、特长,作为普世价值观的做法时,就必将导致个人自性的自然需要与内心*不一致,以及实际能力与预期能力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必然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生,而这又必然导致生社会生态的失衡。
有矛盾和斗争就必然会导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等现象的出现。
所以,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即人与人之间互不将对方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时,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内心的冲突也才会降至最低。这样,人类的矛盾与纷争自然也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自然、和谐、安定,富足的社会就会实现。
因此,老子所言“不上贤,使民不争”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 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这样就能够消除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最终避免了社会的矛盾与纷争。
-----草树先生 a13725218091@163.com
何谓“执大象”“天下往”往哪里?
《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对于“执大象”,一般的解释都是把握规律或法则,我以为此解释不够准确。
---------因为,掌握了规律、法则只代表掌握了理论,理论只有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时才会产生价值。
---------譬如,按照社会的自然发展规律,下一阶段(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将会产生怎样不可逆转的变化,*如能及时的顺应这种变化,自然也就能够得到国民的拥戴,政权也就可以稳固。
---------然而,理论与实际如何才能结合,准确的预测道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呢?这就需要对象和数的准确把握了。
---------所谓的“象”也就是现象,而“数”则是对现象的数据化测量、归纳、分析的结果。
---------南怀瑾老先生说,《易经》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揭示世界上一切奥秘的方法,总结起来也就是五个字:理、象、数、通、变。这其中理、象、数是解开宇宙万物奥妙的方法,而“通”和“变”则是宇宙的特点。
---------所以,掌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理”——规律、法则,再通过“数”——对过去和现在的大现象的数据化分析,就能够预知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作好准备,从而能够从容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满足大多数人们的愿望,并得到大多数人们的拥戴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古今中外掌握社会发展之“道”——理、象、数、通、变的*都是专家学者,而不是统治者。但“天下往”,归顺的肯定是统治者,而不是专家学者。
---------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开明的统治者只是按照专家学者的意见来治理国家。所以说,统治者“执”的“大象”不可能是指“大道”——自然规律和法则,而是指大自然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
---------因此,对于“执大象,天下往”,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只要尊重人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那么制定出来的国家发展和管理*、方针就能够顺应社会、民心的发展变化需要,也因而能够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
{草树先生a13725218091@163.com}
何为德?《道德经》老子如何定义德?
【草树先生试解】
道、德、仁、义者。
道乃德之因;
德乃仁之因;
仁乃义之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在自然界,道创造万物潜在本体内涵,德使万物潜在本体演化为物理世界具体存在的各种事物。
《庄子》:“物得于生,谓之德”。
“有,名万物之母”
就人事而言,
研究人和社会一切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并规划人事目标、方向者为“道人”。
古代三公(司徒、司马、司空)是朝廷最大的官,就是为国家发展做战略规划的。
而“大德”则是掌握、组织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社会发展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最高领导人,也包括帮助他人实现生命和人格完善的人。
“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
以古今观之,知慧者受人尊重,就连帝王也对有大学问的人恭敬有加。而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则拥有或掌管着最多的资源,因此称为“贵”。
道者尊,而尊者未必道;德者贵,贵者未必德。
【提示】:对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别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2:37
我的体验就是:对一般人而言,主要明白开篇2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要迷信权威的解释!
大道是可以达到的,但是不是通过普通的方法;名利是可以去博取的,但是不是像通常那样去争夺。
以往种种解释,开篇即为陷入不可知论,皆落入儒家学说的对老子批判观点上,认为消极避世。岂知其根本就在开篇读老子落入了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巨大障碍中。。。。。
老子思想的精髓就是追求极致极限之后的本质与返璞归真。治理国家,应当民主,和谐只要在位者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即可,不应当强调什么普世价值观,不应当去过度宣扬什么。国家社会*如果过度强调金钱,强调利润,那么老百姓民间自然会去为钱不择手段。。。
我是做程序开发的,在程序开发中,很多所谓国外的思想模式和设计理念基本没出老子的思想范围之外。
任何计算机语言,都包括定义赋值,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计算机模型描述现实世界,比如一个人,那么先要定义一个名称为“人”且类型为“人”的变量。同样,对于要描述整个世界,则可以定义一个“世界”的变量。这,就是程序的天地,天地之始,乃是一片虚无。虚无,在计算机中,就指整个程序运行的底层环境。任何的变量语言都在环境之中运行,而不可脱离其中。就好比人在世界中生活,世界就相当于底层环境,而人不过是运行其中的变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0:12
有道才有德,德只是表象,道才是根本。
如果一个人表现出缺德,你叫他改正是改不了的。只有从修养,从意识形态,从人生感悟去入手。修养提高了,德自然就表现出来。
服务工作的便捷、高效,这只是表象。关键要抓人的基本素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关键是提高觉悟。
就好比理解善是不够的,还要行善,
懂得孝是不够的,还要行孝。
其实道德经就是讲道和德。
讲什么是道。讲通过道来提高修养,所表现出来就是品德高尚。
所以无,是指道,有,是指品德。
品德高尚,自然什么都有了,这就是,有生于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2:03
声明:这里觉得是我参考书上,再加了自己的话写的.
”道”是不可描述的(道可道,非常道),永恒的,无时空之限,是万物的总规.
道德经的无为,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德经全文的最后一句:为而不争..
道德经提醒人们:文明社会对人类的遮蔽是严重的.比如:现在人们更注重的是人的外表和物品的包装.古有谚语:买珠还椟.今有事例:你到高档店去买东西都包装很好.古今通用的是:社会提倡心地善良,但如果一个心地一般的美女和一个心地善良的丑女,差不多都选择美女.更广义的有:人类社会的话语权都在权利者手里,但他们的话真的是真理吗?值得商讨..
还有很多,但太多了,不打了,你有兴趣留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4:11
反反复复地读,反反复复地看。会有感悟的。
这个一时半会说的不会明白,因为牵扯很多。有时候我自己能一个人说一两个小时。
道德经的第一句就很多说法,道可道非常道(道的路子常人都可以走,只是不是我们通俗的方式罢了)因为老子有说:吾道甚易知,甚易行。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给它命名,只不过不是我们命名天下万物那种方法罢了)老子有说:强其名曰道。
天下万物都是阴阳主题的相互关系,我们人就是处于无数个太极之中。当我们能够看清身边的太极关系后,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控它,以为我所用。而他们之间就是以达到一个平衡而作的。比如,自己和上,下,左,右,前,后,上司,下属,亲戚,朋友,当我们处于一个阳位时,我们就要做到阳性的特点(比如天道,行乾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当我们处于关系中的*时,我们就要有阴性的特点(比如地道,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此,反复于我们的生活角角落落,能够看清楚了,分清楚了,那么照着天道来做,就顺天生,万事大吉了。
打字太累,不想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6:36
感悟就是道的精神是博大精深的、道的力量是无限的、无为就是道…正所谓无为胜有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9:17
读完后我只感觉一个字: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2:15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真正的道.是说不得的,只能你自己去体验和领悟.
我见意你看看国学大师翟鸿燊的视频,在百度上一搜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