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克服学习中的焦虑紧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4:0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30 07:24
焦虑症是人“由于精神内在冲突,积累到某一程度时导致自我控制能力失效,从而致力于激烈的心理内部防御而产生的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运行性紧张”的常见心理疾病。
中学生中因学习、生活而焦虑的心态普遍存在。而且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焦虑表现。适度的焦虑对学生并无害处,还有利于学生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地分析和处理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激励自己不断上进。若焦虑过度到学生长期不能摆脱烦恼、不安、恐惧的心态,并出现不良生理反应和异常的肢体语言时就成为焦虑症。
一、焦虑原因及其表现分析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时,总带有一定的态度,产生不同的体验,情绪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人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当学生的情绪良好时,可使人体肌肉放松,心情平静。持这种情绪学习,可使人精力集中,对事物的感知清晰,记忆牢固,思维敏捷、灵活,想象力活跃。情绪还可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情绪,对学习起积极作用;反之,焦虑情绪则有阻碍作用。焦虑过渡严重影响着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应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一般情况下,中学生的焦虑状态属于中等水平。焦虑原因及其表现为:
1、自卑心理: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中学生并不是其本身具有某些缺陷与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我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也看不起自己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境地,心灵笼罩上永不消散的愁云,他们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如有个学生张某某,女,父母均在家务农。她出生后,由于祖父母存有重男轻女思想,父母之间思想、个性和脾气的不合,家庭矛盾日益激化。她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般,在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在家很少有人过问。每当听到别的同学说起自己的父母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上关照自己,她觉得自己活的不如别人,此后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曾多次遭到父母的指责和同学的嘲笑。张某某自惭形秽,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性格也越内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经常愁眉苦脸,自暴自弃。从张同学的自卑心理症状可以看出,学生的自卑心理会造成生理心理上的危害,(因此需要学校,家长共同配合作长期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
2、惧怕心理:惧怕可以说是人类情绪之冠,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甚至会影响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进程。就中学生群体来说,存在着优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中学生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父母的期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形成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随大流,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如学生赵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上初中以后因同学之间竞争强,每次考试成绩未公布前,赵某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其他同学超过自己而无心学习。还有刘某惧怕写作文,原因是词语贫乏,总是生搬硬套,写的文章无活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作文“恐惧症”。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惧怕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二、应对措施
通过诸多焦虑症状可以看出,中学生焦虑症状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危害。焦虑症具有遗传性、易感性、突发性和终生性的特征。焦虑症的反复发作会形成严重的人格障碍,因而,需要(老师、家长)共同努力做长期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
1、要做好学生的早期预防工作
焦虑症患者的心理障碍来自于幼年结下的症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面对困难的耐挫能力是后天形成的。家长、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决不能走入误区。例如,要营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建立互相尊重、民主的家庭关系(如父母不应无辜责备孩子,不应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等);要有意识的训练孩子调节情感的能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自理生活的能力(如教育孩子做事情不能凭借自己的好恶感,而且要自己的事自己干,学会自理自立等);通过孩子的生活、学习、劳动培养他们勇敢,坚毅,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如通过古今中外感人的英雄事迹以及媒体报道的诸多事实,培养孩子高贵的品质等);家长、老师对学生要少一点呵护,挫折教育,从小抓起。要让他们在逆境的搏斗中提高应付逆境,摆脱挫折的能力(如家长教师让孩子在学习课本知识外,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各种应对能力等)。
2、要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教育工作
对于具有焦虑症反应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摆正外部世界和自我的关系: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我,正视现实。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和冷静地对待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鼓励(他们)述说内心的不安和焦虑,缓解压力,通过暴露内心困苦和恐惧,释放他们长期以来因被压抑而积累起来的心理疾苦。要帮他们分析产生焦虑心理问题的根源,指出学生产生焦虑心理活动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从而使他能正确把握自身的心理活动。帮助他们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逐步指导他们营造良好心境和防御焦虑过度心理的方法;通过长期的调整,逐步排除诱发焦虑产生的因素,增强克服焦虑的能力,使他们从焦虑症的阴影中走出来。
3、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生心理环境影响于他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减少学生焦虑症的发生。就学校方面来说,要力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避免造成学生长期处于高亢奋,极度紧张,过度疲惫的精神状态。学校要加强优良班集体建设,营造一个团结和睦、互助互爱的人际氛围。班主任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方法要科学,对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不要期望过高,以免学生时常产生挫败感,对自己产生疑虑感,诱发学生的焦虑情绪。学校要科学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4、而同学们自己当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出现时,要学会心平气和、乐观、勇敢、自信,这些是克服焦虑的精神良药。
(1)、不要“看着别人活,活给别人看”,要问一问自己:我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我是谁,我是不是每天有所进取?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以自我评价为主正确对待他人评说。
(2)、在社会交往中,让自己坦然、真诚、自信、充满生命的话力,充分展示你的人格魅力,就会赢得成功。
(3)、锻炼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力,世界已经进入了合作的时代,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智慧、在内心,学会“人合百群”是新世纪社会交往的要求。应摒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陈旧观念。
(4)、活得积极自主,潇洒自在,为自己寻求快乐。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对于解决任何问题无济于事,还要学会心平气和、乐观、勇敢、自信,是克服焦虑的精神良药。
(5)、出现焦虑情绪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放松训练,如深呼吸,逐步肌肉放松法等。正确的深呼吸方式要点是:保持一种缓慢均匀的呼吸频率,如缓慢吸气,稍稍屏气,将空气深吸入肺部,然后缓缓地把气呼出来。能很快的消除焦虑的情绪的。
(6)、平时要学会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得快活、轻松和自信。另外还可以运用音乐、瑜珈、冥想等方法来帮助放松。当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有可能驱逐和取代焦虑心理。
(7)、避免焦虑情绪要给自己的时间制定一个计划,对没有处理完的事务我不拖延,给自己一定的放松时间来调理,这样也会消除焦虑情绪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同学们的心理素质会日益提高,(因此,只要我们老师、家庭能给于他们全面关心,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学生的心理培养和疏导工作,这样,中学生焦虑症的发生一定会减少到最低程度,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日益提高,)从而成为新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30 07:25
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紧张和为难情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30 07:25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