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简体字和繁体字的看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5:2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02:18
繁体字,确切的说是楷体字,或正体字。简体字,就是目前我们*通用的简化字。
首先是认字,由于简的太厉害,如果不经常看楷体字,我们几乎认不出某些字。如“丛”,“惩”,“鬬”,等。
由于字体合并太多,有些字虽然认识,但对理解意义来说,简体字很不敏感。就拿我们宝岛“台湾”,“台”和“台”,在简化字之前却是完全不同的字,意义也不同,只是读音相同而已。同样,“里”和“裏”也都被简化成了“里”,其实一个是距离,一个表示方位。最著名的是“发”和“发”,现在都是发。读简体字的古文书,对内容的理解就大打了折扣。
简体的初衷,也是因为书写的困难,比如“乌龟”“忧郁”,写起来繁琐的很,我至今不能用笔写出。看着对岸同胞的作文考试,我也曾产生过莫大的同情。
而对岸也总是在嘲笑简体字意义混乱,且不容易辨认,如“设”和“没”,区别不如“设”和“没”。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
一,繁简之间存在沟通困难,简体看繁体会有很多字不认识,繁体看简体会有很多字不理解。
二,繁体的优点在于表达意义明确,容易辨认;简体优点在书写方便。
从小读书,都是学简体字,用来交流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包括科学,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字体是一种符号,只要规定好了,大家都知道某个符号该怎么读,代表什么意义就可以了,哪怕是采用电报码都能达到目的。可惜语言离不开发展史,祖先采用了象形字,而且最终字体演变成了楷体。而简体字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隔断了历史。
首先出去旅游的时候,特别是到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有很多对联和墓碑。读解这些文字,对理解风景点的历史,理解古人的心情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上面的字有很多不认识,象外国游客一样,只是看热闹,岂不悲哉。
其次如今*也打开国门了,楷体字书籍慢慢多起来,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能使我们很方便的查询各种资料。目前台湾,香港,日本等诸多地方还在使用楷体字。拿一本书,竟然读的磕磕绊绊,部分经历花在猜字上,大大影响了对内容的了解。
应该说,简化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纸和笔的时代,如果投票,我虽然犹豫,根据实用主义的原则,也会选择简体字。
但新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真正写的时候越来越少了,阅读的量则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有了计算机,繁简输入的速度没有什么区别。这时候我却要强烈呼吁繁体字。
因为我们从一个笔的时代进入了机器的时代,我们从一个书写和阅读并重的时代转入了一个以读为主的时代。繁体字的优势便凸现出来,缺点弱化下去。而简体字则介于字母语言方便的输入优势和楷体字的阅读优势,之间沦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但简化字也是历史,扭转是何其困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02:19
简体字是由繁体字演变过来的,繁体字是一种古代的文化和艺术,而简体字写起来更简便,更适合现代平常的书写,而繁体字可以用来装饰及研究.
一,繁简之间存在沟通困难,简体看繁体会有很多字不认识,繁体看简体会有很多字不理解。
二,繁体的优点在于表达意义明确,容易辨认;简体优点在书写方便。
从小读书,都是学简体字,用来交流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包括科学,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字体是一种符号,只要规定好了,大家都知道某个符号该怎么读,代表什么意义就可以了,哪怕是采用电报码都能达到目的。可惜语言离不开发展史,祖先采用了象形字,而且最终字体演变成了楷体。而简体字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隔断了历史。
首先出去旅游的时候,特别是到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有很多对联和墓碑。读解这些文字,对理解风景点的历史,理解古人的心情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上面的字有很多不认识,象外国游客一样,只是看热闹,岂不悲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02:19
简体字是由繁体字演变过来的,繁体字是一种古代的文化和艺术,而简体字写起来更简便,更适合现代平常的书写,而繁体字可以用来装饰及研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02:20
各有各 的长处吧`简体字易懂`好记.而 繁体字有中国古老的文化`和艺术所以也不能丢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02:21
简体字
自从有了简体字,原来的字体就被称为 “繁体字”.一简一繁,他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简体字是*明令推行的字体,而 “繁体字”中已被简化了的字,实际已被禁用.前不久,苏州市曾动员一批中学生上街找错别字,当学生们发现店家招牌上有自己不认识的 “繁体字”时,就把它们依样画葫芦地记下,作为错别字统计——事实上,如果他们在考试时写了 “繁体字”,老师也会认为是错别字而扣分的。
笔者认识一位台湾的长者,她是绝对地反对简体字,因而也不认同 “繁体字”这一名称的。在她的词汇里,和简体字相对的是正体字..这样一来,简体字就失去了优势,带有“不正”的味道了。
今天读《文汇读书周报》,见有位读者在《读者短笺》里,写了这样一句:“讲解古文有条有理,自己却不能句读或不识传统汉字刻印的文言文书籍“。这句里的“传统汉字”,想来不会是指篆字隶书,而会是略同于上节所说的正体字的意思吧。
这样,我们有了“繁体字”、正体字、传统汉字三个不同的名称。名称不同,情感也不同。你比较认同哪一种呢?
简化汉字,初衷是减轻人们识字的负担,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认为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这种负担。试想,本来只要认识一个繁体字就行,现在却不得不认识繁体和简体两个字。特别是有些字简化得一点道理都没有,比如“产”,没有“生”怎么“产”,而且这个字越看越别扭,总觉得重心不稳,要倒了似的。还有人名用字,像钱锺书的“锺”统一简化成“钟”,程十发的“发”统一简化成“发”,李准的“准”统一简化成“准”,杨闇公的“闇”统一简化成“暗”等等,实在没有道理。好在现在开放了,大家都认识到要名从主人,书刊报纸都尽量遵守,但是这些繁体字和简体字混在一起,太不协调了
汉字本来是象形会意文字。就汉字形成而言,繁体字的生命力肯定不会小。粤语白话汉字、台语白话汉字等肯定不会有出路。曾经好像有人用吴语白话汉字写作,作品据说还不错,但是现在有谁还晓得吴语白话汉字?
简化汉字除了写的快,大概还可以使官方的教育成本降低。以低成本推广教育也不是坏事。
花些时间都熟记在心最好,当然也最费事。汉字没有被官方强行拼音化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