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建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3:3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5:32
一、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受到疫情影响,青少年可能出现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和家庭应该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疫情影响下,青少年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有以下几个:
情绪问题
恐慌焦虑:面对疫情肆虐的新闻十分担忧、害怕,过分担心自己及家人身体状况,一旦身体出现不舒服就与新冠肺炎联系起来;担心延期开学、网络教学可能影响正常学业甚至导致毕业延期、就业推迟;白天过于紧张,无心学习,晚上又会觉得虚度时光,产生负罪体验。
抑郁绝望:因为疫情而感到人生无常,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一切失去兴趣;因为武汉或湖北户籍可能受到歧视,伤心难过;自己或家人已有明显症状,但无法及时就医而痛苦绝望,或者已经就医但担心无法治愈而绝望崩溃。
歧视心理:将武汉或者湖北等同于病毒,对武汉人或湖北人极为歧视,肆意调侃甚至恶意谩骂。
行为问题
长期居家生活,无法进行线下社交活动,容易导致青少年孤僻疏离或是过于沉迷线上社交;过分依赖电子媒介获取疫情信息,过分沉迷于网络视频或是过分沉迷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影响睡眠。
家庭问题
长期居家生活,由于观念、作息和行为上的差异,青少年与父母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二、建立*、专家、机构、大中小学和家庭“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维护机制
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着力构建“以*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专家为引领,以社会专业机构为辅助,以家庭亲子教养为支持”的“五位一体”心理援助体系。
在*支持和专家指导下,各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充分发挥专业的引导作用,指导和帮助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具体工作。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研人员及心理健康专家通力合作,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判,对学校心理老师提供专业的培训与督导、咨询和建议,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家庭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应激反应的“第一战场”,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的协助作用,与家长共同指导儿童、青少年掌握缓解负性情绪的方法。
三、大、中、小学要上好心理健康第一课
引导学生对病毒的暴发、传播、预防形成科学的认识。通过权威平台、权威媒体获取疫情消息,对于非官方渠道的各类信息理性批判,不轻信、不传播,切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引导学生对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恢复社会秩序树立坚定的信心。在党*和*的领导下,各级各类*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只要我们增强防范意识、遵守防控措施,坚定信心、众志成城,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不同地区青少年受疫情影响而导致的心理问题有所不同,学校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情况,对受到疫情直接影响最为严重的青少年群体给予特殊的关怀。
四、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充分利用不同的平台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援助服务。
结合已有的在线疫情心理援助课程,教会学生简单的情绪调节方式,以应对恐慌、焦虑和无助等负性情绪,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援助。
充分发挥“健康中国”“12320”以及其他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作用,对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无法帮助的、需要更专业帮助的学生进行转介。
必要时利用已有网络直播平台,以网络教学的形式对学生开展远程心理健康指导。
五、重视心理辅导中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心理辅导工作需要由具有专业背景、专业资质的机构和教师来做,各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应该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心理援助培训,组织专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督导。
在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时应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要求和伦理规范,不能把所有学生都视作有问题的学生,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咨询方法和干预策略。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在能力范围内提供恰当的帮助,对于无法处理的个案应尽早转介至专业机构,让学生接受更加专业的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6:50
首先说明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公报说。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超过70%的正在上学或产学结合的青年。尹新冠疫情受到不利影响。65%的青年表示自疫情发生以来,学习时长有所减少。还有一部分人半途而废,不能继续学业。公报还指出,疫情给青年带来了多重影响。不仅破坏了那工作和就业前景。也捣乱了培训和教育计划,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好的办法就是心理疏导一下,然后他们认识新冠疫情是自然灾害。面对灾害要有心理准备。也有客服这样灾害的心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8:25
在突发的疫情面前感到担心、谨慎是很自然的,且这些担忧对我们有积极的保护作用,能使人对疫情保持警惕,远离危害的环境;但过分焦虑不但无助于抵抗病毒,反而有损我们的身心健康。家长可以:
1.减少孩子与疫情负面信息“风暴”的接触。过度吸收、夸大负面消息会带来不稳定感和不安全感。家长首先要做好示范和自我管理的作用,科学地看待并向孩子沟通关于疫情的知识。做到不把疫情夸张化,做好自身的防疫卫生工作,减少外出和社交,保持卫生清洁。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减少孩子在疫情信息中的暴露度,帮助孩子把“随时看新闻”改成只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从权威媒体了解疫情进展、学习防疫知识,其它时间回到与家人的生活中。
2.觉察自己的情绪,坐下来坦诚沟通和回应孩子的情绪感受。家长首先要觉察和接纳自己针对疫情所引发的不同情绪,了解疫情对自身行为上的影响。同时,家长在接纳自身情绪的基础上,对孩子的情绪感受做出回应。可以告诉孩子,正常的担心和紧张是有保护作用的,全家人会一起认真做好防护,彼此照顾。通过这样的回应,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也是能表达的;引导孩子认识这是自我保护的反应。
3.通过多种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舒缓情绪。可以让孩子通过看书、看电影、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也可以自由书写或自由涂鸦。如,让孩子挑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感觉舒服的音乐,不用想太多,拿起本子凭感觉写下去或画下去,从而达到舒缓情绪、放松心情的目的。
4.主动与孩子讨论,引导孩子以“积极”的视角看问题。让孩子问自己,他所担心的事情是否100%一定会发生,和孩子一起探讨关于疾病治愈率、医疗方法的发展、新的药物等方面的信息,降低孩子的担忧,引导孩子有一个积极的认知和期待。
5.和孩子一起运用各类放松和艺术表达的方式,改善不良情绪。如简单的“腹式呼吸法”“肌肉伸展法”等各类放松手段可以有效调节情绪。网上可以很便捷地获得相关视频,可对照练习。还可以让孩子通过艺术表达,例如绘画的方式,画出若干种想象人类战胜病毒的方式,或者是战胜病毒以后的美好生活。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增加掌控感,同时对未来增加希望。
6.针对本身有情绪问题(如抑郁倾向等)的孩子,家长要注意做好孩子状况的监测和治疗辅助工作。本身有一定情绪问题的孩子,疫情期间可能会体验到更大的情绪压力。建议家长除了从以上几点着手帮助孩子之外,还要做好孩子每日状况的观察,尽量安抚稳定孩子的情绪。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极端行为(如自杀想法或意图、自残行为)请尽快联系医生、咨询师寻求支持;务必遵医嘱用药,坚持咨询和治疗不间断。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