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3:3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2 00:52
疫情期间,宅家久了,心理上肯定是有变化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变化。下面是详细说明。首先要肯定你的是,你这种不适感是正常的。如果没猜错的话,在疫情期间,你的类似表现应该比这要严重,也就是不适程度会更高一些,也是正常的,疫情对于人们来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是非正常时期,面对危机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一些类似恐慌或担忧、焦虑,都是属于人类在非正常时期的正常反应,是人类面对危机应激反应的一种。
现在现在出门看到电梯按钮和门把手有点不适感也是在后疫情时代的正常反应。你能意识到它,能觉知自己的感受,这是很棒的。
那么,疫情中,人们的反应到底有哪几类呢?人们的表现有很多,大致可以归为3个区域,或者说3个象限。第一是恐慌区;恐慌区的表现是:囤积过量的食物,厕纸和不必要的药物等;传播恐惧和愤怒的情绪;不停地抱怨;转发所有的疫情信息;高度防备,疑神疑鬼;情绪很容易失控。
第二是学习区;学习区的表现是:不理会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放开要控制一切的态度;停止消耗会伤害自己的东西,包括新闻和食物;能看到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不断寻找机会;能觉察到周围的状况并思考如何采取行动;理性分析信息而不是到处传播谣言,并学习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学习防疫知识;认可大家都在尽力让疫情好转,肯定别人的付出。
第三是成长区。
成长区的表现是:
对自己和他人充满同理心感激欣赏,内心充满感恩;
反思生活价值观,保持平静和耐心,改善人际关系;
保持积极的情绪,传播正能量;
仔细观察他人的需要,替他人考虑,发挥自己的优势,想办法帮助别人;
想办法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提升创造力;
明白这就是“人生”,活在当下,关注未来,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
疫情期间,大部分人都经历了从“ 恐慌区—学习区—成长区”的转化过程,不过每个人在每个区的表现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恐慌较来得,成长较少,疫情后的后遗症也就严重些,有些人则相反,较少恐慌,却多了很多思考的时间,做了很多以前没有做的事,改变了一些习惯,也培养了一些习惯,疫情结束后反而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一些成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2 00:53
1.由于活动空间、运动减少,快乐激素或神经递质多巴胺分泌减少,人的快乐感将会消失。
2.交流对象变得少了,没有居家隔离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和别人交流,而居家隔离后,每天都是一小家人在一起交流,时间一久,家庭矛盾增加,引起情绪起伏,喜怒无常。
3、信息来源不详细、混杂,比如微信、抖音等媒体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由于信息混杂缺乏了信任,再加上长时间居家的隔离,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心理上就会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绝望等情绪。
4、由于空余时间充裕、娱乐渠道单调了,引起生活周期紊乱、兴趣丧失,经常有一点小的症状,就怀疑自己患了新冠。
首先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是抵抗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俗话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进化过程的自然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得病,由于长时间的居家隔离,打乱了生活规律,从而产生了一切心理问题;保持一日三,均衡饮食习惯,杜绝暴饮暴食。
激活快乐激素,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运动,而运动可以激活我们快乐激素和神经递质多巴胺,多巴胺的升高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抗病能力,由于居家空间小,女性可以做瑜伽、男性可以打太极拳,如不会太极拳可以原地踏步跑,原地踏步跑,完全能满足我们身体的锻炼。
填满空余的时间:居家隔离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空余时间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空余时间来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化画、练习写字等,或者读一些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安排居家可完成的工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2 00:53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很孤独无助呢,尽管小区里依旧有零星的灯火,但是那些光亮却离着这么远,无法照进我的心里。人生有很多困难要面对,当孤立无援的时候,出现心理上的压力很正常,只是我能否化解这份压力呢?
而这些问题会不会随着疫情增加阴霾呢,新冠很容易被发现,但是新冠下的心理问题,可能很难被正视,纵使没有疫情,很多人可能也很难看到自己受伤的心。
我觉得治愈心灵最好的办法是倾诉,当我倾诉完了,自己会很舒服,当别人看了我的倾诉,也许会产生共鸣,发现那个同样需要关心,疗伤的自己。我属于疫情期间至少不愁吃穿的一类人,所以不能矫情的说自己境况严重,但是心理健康也可能会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时候,心理问题被认为脆弱,交情,闲得无聊,那也许就是很多人难以启齿的秘密,只能自己承担这份煎熬。也许这次坚持过去了,可是问题并没有解决,长时间积累下来,这些问题可能就在某一天爆发了。所以请珍惜关心你心理健康的人,了解的人本就不多,愿意关心的就更少了,但是也许就是这样一份关心,救人于无形的水火。
1、对未来的恐慌
在诸如战争、疫情、经济危机、灾害来临时,人们都会未来充满恐慌,这就造成了潜意识里,对未来和自我的否定。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这样的情绪,但不得不否认,有一部分人,首先就会出现恐慌的情绪,且随着上述环境时间加长,这种恐慌的消退时间也越长。恐慌本来也是正常反应,但如果长期无法抑制的改善,那么就会激发后面的问题。
2、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
比起上层的恐慌,这种打击就是针对个人的,当大环境不好,且自己深受其害,那么自己是否能够接受这种伤害呢,我想,大部分人短期很难接受。那么在原本恐慌的情况下,这样的伤害就增加了心里的痛苦。
3、生存问题受到影响
当自己活着都很难了,又有多少人能乐观面对呢,但是当活着都有问题了,谁还能顾及心理上的问题呢。不过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你的生存环境改善,而全无踪影,它只是在内心留下了烙印。
不管是年轻人,老人,还是青少年,甚至孩子,在特殊情况下遇到的心里问题,都值得去关注和关心,也许真的没有这个精力再关注这个,但是依然希望有需要的人能相互取暖,让自己走出一个又一个心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2 00:54
长期居家隔离,容易出现哪些心理反应?(这里指的是心理反应,而不是心理问题,也不是疾病症状。)
在疫情隔离期间,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网络。我们通过小小的电子屏幕关注疫情的各种消息,导致焦虑、紧张、忧虑、烦躁、愤怒等多种负面情绪,进而会影响到人的整体。这种影响包括心理、行为和生理三个层面:
心理上:处在这种情绪下,会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对外界过于敏感,时常陷入对患病和死亡的恐惧感中。
行为上:会*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行动能力。
生理上:会导致心慌心悸、躯体肌肉紧张、头痛、失眠等反应。其次,有些人独居被隔离,容易产生过度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抑郁。
另一些人与家人一起隔离,虽然日常很热闹,但过近的距离也会引发焦虑。我们需要人与人亲密的链接,但也需要保持适当的空间感和距离感。然而在疫情防控之下,我们的人际距离不再有任何变化,要么时刻待在一起,要么一直忍受孤独。
那么,如何在居家隔离时,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活力的体魄?想要从一个沉浸的状态中走出来并不容易,找到启动的源动力,迈出第一步是最艰难的。但只要你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01分散注意力
我们都知道,当处于失业、居家隔离或者社交隔离的时候,脑海中反复出现的负面想法是很难被驱逐出去的。这时候可以通过专注一些其他有趣的事情,帮助自己打破这个循环。有什么东西是你一直想学习的,比如素描、编程、一门新的语言或者是学习厨艺?哪怕仅仅是很小的一个目标,都能帮助你从负面的状态中走出来。
02有限度的摄取新闻
人天生就偏爱接收负面讯息,所有好事的总和,都不敌一件糟糕的事带来的坏心情。网络上众多耸人听闻的新闻,博人眼球的营销号报道,只会增加负面情绪。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被网络消息所左右,请有觉知地控制自己查看网络新闻的频率。
03保持稳定的作息
居家隔离会严重影响正常作息,长时间待在家中,会失去对时间的感知,再加上其他诸如核酸、凌晨抢菜等因素,也会影响睡眠时间。作息不规律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到情绪状态,甚至加重抑郁。每天安排固定的锻炼时间、用餐时间、与家人朋友交流的时间、入睡时间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活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2 00:54
01
疫情期间,为啥普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在疫情期间,不同处境人群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分别是普通人,疑似隔离人群以及病毒感染人群。
首先是大多数的普通人。很多人实际上并没有被病毒感染,日常抗疫也是以居家预防为主。但在这过程中,因为*的管控和*,无法和外界交流,在空闲和孤独中,就很容易产生空虚,睡眠障碍等心理情况。
换句话说,普通人在疫情期间,更多的是因为太“闲”了,日常生活得不到充实,从而出现空虚,寂寞等负面心理情绪。
然后是疑似隔离人群。包括正在隔离的高危人群等,这些人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围绕着“焦虑”二字出现:
比如害怕自己最终结果是阴性,害怕自己在隔离后被区别对待等等,种种担心形成焦虑的情绪,也同样属于负面的心理问题。
最后是已经被病毒感染的人群。因为我国积极防疫的缘故,处于病毒感染期间的人是相对较少的。而这类人的主要心理问题,源自于对自身病症严重性的迷茫,以及对后遗症的恐慌,从而出现负面情绪以及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在疫情期间,无论是什么身份,什么处境的人,因为生活节奏和所处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因此而滋生心理问题,如果不积极调整,在抗疫结束以后,以病态的心理融入社会,更有可能对未来的生活造成阻碍和影响。
而想要克服这些心理问题,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心理是不是“得病了”,而这也是可以从日常生活的蛛丝马迹中看出来的。
02
疫情生活期间,日常有这3种表现,可能要当心一下心理健康
第一种表现:总是莫名其妙的失眠
睡眠是反应情绪和心理的一项重要指标,无论是感到空虚,还是焦虑,亦或是其他的心理问题,都有可能会影响到睡眠质量。
因此如果您在疫情生活期间,总是莫名其妙地半夜醒来,失眠等,就有可能是心理负担所造成的,积极自查和调整,维护好自己的心灵健康。
第二种表现:突然对某些小事生气
突然对某些小事生气,其实是焦虑的一种体现,是因为疫情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被你迁怒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
如果频繁出现类似的情况,也从侧面说明存在内心焦虑,急躁,悲观等负面健康情况,尤其是处于青春期或更年期阶段的人群,更有可能会因为疫情的影响,而出现类似的病态心理。
第三种表现:出现“强迫症”
所谓的“强迫症”,其实就是自己*迫自己反复地做同一件无意义的事情,是典型的负面心理症状。而在疫情期间,因为对病毒的恐慌,以及对防疫措施的过度执行,也会导致强迫症的情况出现。
比如只是出门倒个垃圾,回到家就洗十遍或二十遍手;完全拒绝和其他人接触等,都属于强迫症的范畴。总觉得自己身上有潜藏的新冠心病毒,继而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的情况。虽然看起来很荒谬,但“疫情强迫症”,的确是非常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综上所述如果在防疫生活中,长期出现类似的日常表现,就需要及时警惕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当然了,疫情期间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数暂时且轻症的,积极调整,仍然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03
疫情期间,出现心理问题要如何调整?
比如转移自身注意力,例如钻研美食,养成一些兴趣爱好等,能够有效地将负面情绪转移,从而缓解空虚,焦虑等负面心理症状。
又或者多和朋友交流,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方式,及时地将负面情绪倾诉出去,也是放松心理,改善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为了防疫,所有人都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但要坚信这只是暂时的,要积极关注身体状况,包括心理健康,乐观且规律的进行生活,才是我们整整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