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3:22
共1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5-21 21:07
新年小知识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新年,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是属于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古代,新年都有着不同的日期,而现代世界多数国家定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现代中国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在当日,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庆祝新年的到来,比如贴春联、吃饺子等。
2、守岁,也叫作守岁火、照岁等,它的由来是比较久远的,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一直都有守岁的习惯,俗称为“熬年”。也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即除夕守岁。
3、新年的寓意是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
简单来说,新年代表着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或者已经开始了。在新的一年,会有新的计划,新的运行,新的追求,新的目标,亦或是新的努力方向。新的一年,也就是新的征程,我们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来迎接新的挑战。
4、庆贺新年伊始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不论是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们,对于新的一年都是充满了美好的希冀。不过由于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有所区别,因此庆祝新年的习俗也会有所不同。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会以其别出心裁、独具特色的方式去迎接新年。
拓展:
中国的新年风俗是怎样的呢?
1、贴春联:这通常是在大年初一的前一天,也就是在除夕的时候贴的,这意味着大吉大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所写的春联字迹要工整,在摆放的时候也是需要非常工整的。
2、备年货:这个一般是需要在过年之前就准备齐全的。
3、吃饺子:在春节前一天,也就是除夕的时候需要吃饺子,这样意味着一家人可以一起团团圆圆。
4、守岁:守岁是过年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春节前一天的除夕夜里,成年人需要在这一天一直守到凌晨12点,也就是春节的到来。
以上就是小编的分享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8:15
关于春节的知识如下:
1、春节的来源
春节是由岁首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以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2、春节历史的演变
古代民间最初的岁首指的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历法的变动,新年(岁首)在日期上有所调整。
辛亥*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3、春节名称的变革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4、春节文化内涵传承中丰富
春节早已不只是汉族的节日,很多少数民族都是过春节的,但他们都有自己特别的过法。“56个民族现在几乎都在过春节,但不少又都融进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杨福泉认为,春节蕴含的慎终追远等文化内涵应该不断传承丰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该与时俱进,过“环境友好型春节”。
5、春节可以节日欢聚共享一段记忆
“每年春节前夕,到了吃杀猪饭的时候,总是累并快乐着,累是因为杀猪确实是个体力活,快乐当然就是因为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美食咯。”大理白族小伙儿段艳文告诉记者,杀猪饭拉近了各民族间的距离,不管白族、汉族还是彝族,吃着同一锅肉,喝着自酿的酒,在分享中加深感情。
参考资料:人民网-春节 我们的节日
百度百科-春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9:33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
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据考,春节在起源上,是上古时代古人根据天象、物候确定四季循环演变而来的。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上古以作物成熟为时间标志,后来历法知识进步,根据天象与物候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年成为一年四季的时间总称。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游神、做年例,也有踩高跷、跑旱船。南方沿海一带岭南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扩展资料
春节早已不只是汉族的节日,很多少数民族都是过春节的,但他们都有自己特别的过法。“56个民族现在几乎都在过春节,但不少又都融进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杨福泉认为,春节蕴含的慎终追远等文化内涵应该不断传承丰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该与时俱进,过“环境友好型春节”。
布依族:“玉米、高粱、大米,都可以酿米酒;豆腐乳、熏肉、灌香肠,都是年的味道。”布依族姑娘覃青青的年,和美食相伴。离春节还有半个多月,覃青青就和妈妈开始忙碌,只为一家人能在除夕夜吃到自己亲手做的美食。
当新年钟声敲响,“抢龙水”成为村民的盛典。家家户户派出的代表守候在村中水井旁,只为能最快抢到第一桶井水,“抢来好运”。
“每年大年初十我都是被耍麒麟的音乐声吵醒的。”覃青青告诉记者,自己家乡的布依族过年期间庆祝活动特别多,耍麒麟队伍会一直沿着村里的主路表演,小朋友们还会丢糠包、荡秋千。“年味特别足!”
蒙古族:除夕吃“手把肉”,象征着合家团圆。
彝族:在祖灵下铺撒松针,表达祝福和企盼。
朝鲜族: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装,男女老少一同跳舞唱歌,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独龙族:“卡雀哇是独龙族的年节。”云南大学教授郭建斌告诉记者,独龙族的年节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在每年农历腊月底或次年的正月初举行。
“剽牛祭天”是独龙族庆祝卡雀哇的主要方式。郭建斌介绍,被选中的牛披上毛毯和五彩珠,在祭祀神明之后,两个猎手持长矛跳舞进场,将手中竹矛猛刺入牛的腋下,人们则手牵手地向牛挥刀舞弓大吼大叫,直到牛倒下。“通过这样的仪式,独龙族人民祈祷在新的一年中得到天公神灵的保佑,使幸福降临人间。”
傣族:傣历新年泼水节更为公众熟知。“每年泼水节都会放假,全州上上下下都喜气洋洋的,气氛甚至比过年还浓厚。”西双版纳的傣族姑娘李融珏告诉记者。
藏族:在藏历十二月二十九,人们要驱鬼、制作“卡塞”,在家门口用石灰粉在地上绘出“八瑞相”和“雍仲”等吉祥的图案。藏历新年第一天,首先要吃的就是被藏族同胞视为吉祥之物的人参果饭,随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切玛”、炖牛肉、喝酥油茶,合唱藏歌迎接新年。
“每年春节前夕,到了吃杀猪饭的时候,总是累并快乐着,累是因为杀猪确实是个体力活,快乐当然就是因为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美食咯。”大理白族小伙儿段艳文告诉记者,杀猪饭拉近了各民族间的距离,不管白族、汉族还是彝族,吃着同一锅肉,喝着自酿的酒,在分享中加深感情。
“每年腊月,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杀猪饭,因此也有许多‘杀猪客’要做。那段时间,体重肯定是要长的。”段艳文介绍,除了留下一部分腌制成腊肉、香肠,绝大多数肉会被做成各式各样的菜。
热情好客的白族人民,在烹饪方面极有天赋,“杀猪饭”就是最好的体现,除了酥肉、粉蒸肉、千张肉等原汁原味的正宗“土八碗”,还有水腌菜炒猪肉、猪血芋头汤等开胃小菜。
实际上,不仅是大理,“杀猪饭”几乎是整个云南农村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过年记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杀猪饭”早已不再是过年的专利,看看昆明城区满街的“宣威杀猪菜馆”,让人品尝美食之余,也可以感受到厚重的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人民网--春节 我们的节日 百度百科--春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21:08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扩展资料: 除夕小孩子有红包,叫做压岁钱,正月初一不能吃稀饭,有人说吃了稀饭后,此年每逢出门都会下雨,初一,初二,初三等亲人好友来拜年,初四就是年径开,意思是可以开始干活了,拿锄头啊,工作啊等。
“压岁钱”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22:59
春节在古代又称为“元旦”、“正日”、“元日”、“岁首”、“新正”、“新年”、“三元”。是我们中国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在民间,过春节俗称“过年”或“过大年”。按照传统的风俗,过年是从腊月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闹过元宵,过年才算*结束。
其实,过“年”是一个伴随着农耕文明的诞生而形成的时间概念。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星象循环的规律,逐步掌握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自然规律,这才形成了关于“年”的概念。
因此,“年”的最初含义是来自农业。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年”的解释是“谷熟也”。显然,人们最初对“年”的确定所依据的是谷物播种、收获的周期。
根据古文献记载,西周初年才开始出现一年一度欢庆农业丰收的活动。所以,这个“年”的名称,也是从周代开始出现的。据《尔雅·释天》记载,关于年的称呼,尧舜时为“载”,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周代改称为“年”。
然而,“年”的时间概念却因各朝代使用不同的历法,岁首的日期也因此而变化。比如,夏代以“建寅为正”,把正月初一作为年;商代以“建丑为正”,十二月初一称为年;周代以“建子为岁首”,十一月初一就是元旦;秦代改用颛顼历,每年以十月初一为岁首。西汉太初无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太初历》,确定以夏历(即农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并把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以利于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后世朝代对历法虽作过多次修订,但基本上都以《太初历》为蓝本,把夏历的孟春正月作为岁首,正月初一定为元旦。这个规则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但是,把过年正式称为春节,其实只有不过百年的历史。辛亥*后,中华**采用国际公历纪元,1911年12月31日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改用阳历的通谕》将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又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这样,元旦和春节就成为两个不同的节日。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放假三天,让人们欢度农历新年。
总之,从过年的来历我们可以得知,过年的目的是让人停下忙碌的脚步,享受工作成果给我们带来的喜悦。因此,盼望在这个干不完的工作,赚不完钱的时代中,我们可以在过年的时候暂缓脚步,享受亲人团聚的温暖,和家人回顾一年幸福的时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01:07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03:32
关于春节的知识如下: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09:11
岁
守祟,就是指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岁”。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岁”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祟”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祟”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年最后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祟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压岁钱
传说“祟”还会摸小孩子的额头。当小孩子的额头被“祟”摸之后,小孩子便会吓哭起来,要么会变成傻子,要么会死去。后来人们知道祟怕光,就将八枚铜钱放在小孩子的枕头边,所以后来“祟”看到铜钱反射的光芒都被吓跑了,在也没有孩子被害了。这八枚铜钱,后来就演变成了压“祟”钱。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
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2:26
全国旅游其实都一样,有好有坏,个人觉得外出旅游最好不要找旅行社,旅行社现在都说是低价消费,免费游,其实都是坑。最后还是带你去这个地方购物那个地方购物,最好的还是得找个当地的导游,不然自己也会遇到很多事,我去的时候也是找的当地的小易,服务比之前去旅游时找的旅行社好多了,由于是北京当地人什么地方好玩什么地方好吃都知道。有小易什么事都可以不用操心,轻轻松松玩就行了,总之想省钱,省事,就找她 day1:8.8号 颐和园>圆明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这四个地方都是在一块的,早点去的话,一天是可以看完这4个景点的。 颐和园:颐和园是非常大的,如果你不想自己的行程那么累,进景点门之后就是苏州街,可以直接在苏州街游船,景色真的非常不错,游船是在七拱桥下,下了之后,可以一直往前走,有一座高楼可以上去看看,看完之后就可以出景点了。你想走完颐和园是不可能的,游船就已经可以把颐和园的美尽收眼底了。 圆明园:因为是夏天去的,圆明园的荷花真的超级多,连成一大片的那种。里面主要是花花草草,可去可不去的那种,我想去主要是因为想看下一书上那个破败的大门,这个景点叫西洋楼遗址,看完之后就出来了,记得一定要从圆明园的南门出,因为出来之后往左手边走几百米左右就是清华大学了,有预约到就可以直接进去参观,没预约到也可以在门前拍拍照片,然后看完清华大学可以去北京大学看看。 day2:8.9号 天安门广场>毛*纪念堂>人民大会堂>故宫>景山公园 升旗这一天没去看,因为实在是太累了,早上起不来,安检进入天安门广场之后,要去看毛*纪念堂和人民大礼堂的,记得千万不要跟着人流往天安门广场里面走,因为里面是故宫,而故宫是单向参观,进去了你就不能原路返回,然后你又得绕一大圈走很多路重新安检进天安门然后再去纪念堂,所以计划去纪念堂的人,过安检之后,往前走没多久左手边有地下通道,可以直接去毛*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看完了之后地下通道再回到天安门广场就可以去故宫参观了因故宫是单向参观,所以都是从神武门出来的,神武门出来就是景山公园,这个公园还是值得一去的,公园高出有个叫万景亭的亭子(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这个),爬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可以俯瞰整个故宫,就跟电视里演的一样,还是值得一看的,景山公园也是崇祯自缢的地方。 day3:8.10号 长城>水立方、鸟巢 长城的话,要找一个好天气哦,如果是暴雨天的话,景区会关闭的,然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5:57
1、春节从前不叫“春节”。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节,而叫元旦。辛亥*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曾试图废除春节,但是被中国人民强烈抵制后以失败告终。
2、“春节”从前不是节日。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
3、春节有狭义、广义之分。
现今狭义的春节一般指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即农历正月初一。民间广义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4、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
“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5、春节可能过两个。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 1645 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 2800 年,农历闰正月只发生 6 次,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嗯。最近一次要等到 2262 年,我们没缘分碰见了。碰到这种情况,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不过也有过两次的。
6.大年三十也会在“二十九”。
一个月没有30天,这在农历中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现行农历是根据地球、月亮、太阳三者运行的天文数据来安排的,必须每个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的部分,也就是“朔”。
而事实上,月亮从圆到缺的时间,平均周期是29.53天,安排月份的天数必须是整数,这就导致了大月、小月的出现,便会发生某个月拥有30天,某个月29天的情况。如果这个月刚好是腊月,那么这一年(农历)就没有大年三十了,除夕也就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19:45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1.团圆
不知何时起,人们已经不再像先前那般对春节另眼相看了。至于其中的原因人们早已说得尤其不少的了。然就个人而言,或许还不至于不把春节放在心里,因为就着这样的节日可以图个全家团圆,共叙一年中的悲喜得失苦乐酸甜,证明家庭仍然是现在的社会中的最牢不可破的组成单元。
2.联谊
在国人的心目中,在我国五大传统节日中没有哪一个比春节更让人看重的了。春节里除了自己家人团圆之外,走走亲戚串串邻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这样不仅使人们在交流相互信息的过程中,增进了解彼此间的其他相互的盲点,也让人们的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拉近,和谐了家人也和谐了朋友更和谐了社会,和乐融融。
3.春节从前不叫“春节”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节,而叫元旦。辛亥*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曾试图废除春节,但是被中国人民强烈抵制后以失败告终。
4.春节从前不是节日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23:50
春节现如今已经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每到春节,人们纷纷赶回家与自己的亲人团圆,那么关于春节的知识有什么呢?今天我来介绍一下:
一、春节的来历
过春节,人们又叫过年,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节日,当然也只有我们中国人会过这个节日。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人们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对过年的来历,民间传说是,从前有一个叫作“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就会出来伤害百姓,有一年的腊月三十,这个怪兽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换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从此也就有了过年的说法。
二、春节的习俗
贴对联、福字、门神
对联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吃饺子
每到过年,必不可少的就是饺子,人们通常会把硬币包到饺子里,谁吃到有硬币的饺子人们都会说那个人就是这一年里最有福气的人,现如今虽说人们什么时候都可以吃饺子,但是过年吃饺子这个习俗还是一直不变的。
守岁、拜年收压岁钱
这个习俗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习俗了,每当过年的钟声敲响之后,孩子们都会纷纷跟大人拜年,然后收压岁钱,这个习俗自从汉朝之后已经开始了。
4.放炮竹
以前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放炮竹了,但是现在由于各个地方的规定,能放炮竹的地方越来越少了,这个习俗可能会慢慢就没有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4:11
一、春节从前不叫“春节”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节,而叫元旦。辛亥*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曾试图废除春节,但是被中国人民强烈抵制后以失败告终。
二、春节从前不是节日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
三、春节有狭义、广义之分
现今狭义的春节一般指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即农历正月初一。民间广义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四、春节的时间在公历
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
“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五、春节可能过两个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 1645 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 2800 年,农历闰正月只发生 6 次,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最近一次要等到 2262 年,我们没缘分碰见了。碰到这种情况,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不过也有过两次的。
六、大年三十也会在“二十九”
一个月没有30天,这在农历中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现行农历是根据地球、月亮、太阳三者运行的天文数据来安排的,必须每个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的部分,也就是“朔”。
而事实上,月亮从圆到缺的时间,平均周期是29.53天,安排月份的天数必须是整数,这就导致了大月、小月的出现,便会发生某个月拥有30天,某个月29天的情况。如果这个月刚好是腊月,那么这一年(农历)就没有大年三十了,除夕也就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九。
七、春节不只中国有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另外,以前的日本也过农历新年,但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节日也直接搬至阳历。
八、压岁钱其实不是“钱”
压岁钱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这货的。
九、“福”字倒贴有讲究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十、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而新年起床第一件事也是爆竹。
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汉族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十一、正月不理发
“正月不理发”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但“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啦。
十二、拜年抱拳有学问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国传统习惯尚左贬右,所以抱拳时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谓“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则称为“哀拳”,是向别人报丧或求饶时使用的手势。女性抱拳则相反。
十三、春联以前不是写在纸上
春联又叫门对,春贴,最早的春联虽然也贴在门上,但并不是用纸做的。五代十国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研制出了春联,因为古代人们认为桃木有辟邪的功效,他就在桃木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的第一幅春联,因为是用桃木制作的,因此最早的春联也叫做“桃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08:49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喜庆的传统节日,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意义重大。我们每年都会过的春节,背后其实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么关于春节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1)春节的来源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虞舜时期,舜即位做了天子,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神灵,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舞龙、逛庙会、逛花街、赏花灯、烧烟花等活动。
(2)春节不只有中国有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另外,以前的日本也过农历新年,但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节日也直接搬至阳历。
(3)除夕不是每年都是在大年三十
除夕指的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与春节也就是正月初一首尾相连,但是农历不是每年的腊月都有三十天,有的年份是二十九天,大年三十是腊月三十即除夕这一天,如果腊月最后一天是29就不存在大年三十这天,但是29这一天还是被称为“除夕”。
(4)春节贴“福”字的讲究
长期以来,中国民间约定俗成将福字倒贴,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福到”了,但这只是民间流传的不规范的说法和做法。按照规范的民俗讲究,不是所有福字都要这么贴,尤其是大门板上。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必须是正贴,象征“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所以也应该正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3:44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春节不只中国有。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另外,以前的日本也过农历新年,但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节日也直接搬至阳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