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3: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03:01
人格结构理论、病理学理论以及人性观与核心假设适是自我分析所有方法的基础,适用于自我分析方法的所有方面,也体验在所有方法、过程当中。
(一)人格结构理论
1、横向结构
情境:任何心理过程的发生一定依赖于特定的外部环境和背景,外部环境和背景构成了心理结构的情境因素,主要包括身体条件、他人、周边社会与自然环境、文化社会环境等等。
认知:我们对情境、对自我都会形成特定的认识,并且以自己的认知而不是客观的现实为基础来感知社会、并且行为,我们的认知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感受和行为,认知又包括对情境的认知和对行为规则的建构。
体验:体验包括需要(或动机)与情绪,需要促动行为,而情绪则反馈需要的满足情况,当负面情绪出现时,减少负面情绪本身可以成为一种需要,而增加积极情绪也可以另外一种需要。
行为:指所有具体的行为与行为模式,行为本身有特定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并且行为模式形成之后本身具体一定的习惯力量,使人倾向于保持现有的行为而不是改变。
自我:自我的核心作用在于调节心理过程,最主要的调节功能在于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发起或者制止自己的行为。
横向结构的5个方面体现于每一个心理过程之中,体现于每一个当下,并且相互影响,构成一个一个特定的横向心理结构。
2、纵向结构
潜意识:是指那边没有进入意识、自动化或者被压抑而没有进入意识的心理内容。
意识:是指那边进入意识的心理内容。
自我意识:意识的作用在于聚焦,而自我意识的作用在于对心理过程的觉察与调节。
3、相互影响
心理结构的每一个成分,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心理过程中都是同时存在,并且相互影响的。自我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强调各种因素的现时性以及相互影响,所以改变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也可以任何一个侧面开始,但不因为心理过程形成的原因不同,不同方面改变的难易程度也会不同,自我分析强调从最直接、最容易的方面入手来开始改变。
(二)病理学理论
自我分析的病理学理论认为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个人与环境的“不适应”,“不适应”又以个人主观接受与否为中介,所有心理问题来源于不适应以及当事人对这种不适应的不接受。
“不适应”的一方面,来源于环境强度过大,某些过强的情境,比如家人去逝,会让每一个都需要一个时间去重新适应。而另一个方面来源于个人心理结构产生的应对能力以及对自我、情境的接纳程度。
每个人对情境的感受程度不同,应对能力好的人可以应付大部分情境,也可以应付较强的情境,而应付能力差的人,很多情境、很多事情会让他产生问题。
这种问题又以自我接纳程度为中介,有些人别人觉得有问题,但是他自己觉得没有问题(精神病患者除外),他同样也可以活得很好,有些人觉得他没有问题,但是他自己觉得有问题,同样过的很痛苦。
自我分析的病理学理论强调“适应”性,由此也特别重视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改变也会特别考虑“情境”这一因素,有时候,改变情境比改变个人更容易,此时,改变就应从情境入手。
(三)问题分类
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特定的情境、事实而产生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此为第一类问题;一类是因为个人对自己某些特征了解不足、不接纳、怀疑而产生的问题,此为第二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最典型的在于因各种环境压力而产生的适应困难,其产生有客观的情境以及应对能力不足等原因,第二类问题的典型在于疑病症,自己本来没有问题,却偏偏认识自己有问题,结果放大了自己的紧张和焦虑,从而产生问题,实际上,来访者所担心的真实问题是不存在的,他对自己“问题”的不了解、不接纳、怀疑才是导致他问题的真正原因。
(四)人性观与核心假设
1、人性观
自我分析的观点认为:“善”与“恶”的行为都只是一种适应策略,善恶之分是人为划分的,人性可善可恶,但是善的行为从整体上对个体生存、种族生存更有利,所以如果条件具备,个体会在整体上走向建设性的方向,但是当条件不具备时,恶的行为可以让个体更好的生活下去。
2、核心假设
人通过自我分析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可行的,但是自我分析本身也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而且有时候,会受到影响、削弱而不能正常发挥,自我分析方法的目的就在于提升与释放个体的自我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