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3:1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15:59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15:59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
扩展资料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但不适合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经济状况,因为每个城市的生产总值上缴上级或国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个城市留下的财富就不一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内生产总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16:00
GDP的核算原理
GDP是国内(或地区)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在实际核算中,GDP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GDP及其构成。 (1)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相加,得到GDP。(2)收入法也称为分配法。按收入法计算GDP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等于GDP。 (3)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GDP最终使用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GDP及其构成。目前我市在GDP年度核算中同时采用这三种方法进行核算,互相验证,以确保数字的准确性。
2、GDP的计算方法
实际核算中,GDP就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我们现行的GDP基本上是按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对各种类型资料来源进行加工计算得出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统计资料,包括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资料,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报酬、价格、住户收支统计资料,其他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如交通运输、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国际收支统计资料;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资料、工商管理资料等;第三部分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保险、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系统的会计决算资料等。统计资料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和为避免中间层次干扰的超级汇总法。基本计算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现价和不变价计算方法。
收入法计算GDP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它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
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津贴和其他收入,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对于个体劳动者来说,其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
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补贴的差额。生产税大致包括销售税金、进成本税及各种附加和规费,补贴视为负税处理,包括*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收入等。
固定资产折旧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按实际计提的折旧计算;不计提折旧的单位,如*机关等按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计算虚拟折旧。
营业盈余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3、GDP数据的质量控制
在GDP核算方法上,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核算体系和科学的质量控制办法。目前较常用的是:1、利用相关指标进行验证;一是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情况:二是看GDP增幅与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是否相适应;三是看人均GDP的增幅与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是否相适应。2、对不同行业的增加值率进行控制,确定上下限,一般控制在规定的幅度之内。3、GDP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核算,不同于传统的1+1=2的汇总模式,在核算过程中还运用了抽样调查和有关部门的资料,;同时,每次重大普查结束后,都要根据普查结果对相关行业数据进行验证和调整。
要达到统计结果的客观公正,首先要保证原始资料的准确性。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以全面报表为主,基层单位向*统计部门报送报表,然后层层汇总到统计局。这种调查方法涉及单位多,需要大量统计人员,有限的资源无法保障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统计技能的培训,因而无法保证基层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抽样调查涉及的单位少,需要的统计调查人员相对较少,统计部门有能力进行统计技能培训,从而能够提高基层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目前,粮食产量、棉花产量、城乡住户调查、价格调查、1%人口调查、规模以下工业等统计领域采用了抽样调查方法。全国首次经济普查之后,将在服务业扩大建立抽样调查制度,拟对广告咨询、物业管理、律师服务、会计师服务等服务业企业采取抽样调查方法。第二,采用超级汇总法。为了避免统计调查数据在层层汇总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国家统计局对一些重要的基层统计报表采取了直接汇总的方法,比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大型批发零售餐饮业的财务状况、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等抽样调查数据已经采用的了这种汇总方法。第三,加大执法力度。对虚报、瞒报、拒报或干扰统计数据等统计违法现象进行查处。这些措施对于维护统计数据的客观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二、用历史的观点科学评价GDP
GDP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我国自1985年建立GDP核算制度,1992年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成为核心指标。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目前,这一指标已成为各级*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并成为家喻户晓、世人关注的经济"晴雨表"。
GDP的积极效应是多方面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指引下,GDP的高速增长,不仅使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和丰富,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但是,GDP也是一个有很大局限性的指标。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GDP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GDP核算只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代价,它仅能反映经济活动中"货币化"的部分,体现经济发展、繁荣的一面,而不反映对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的一面;它将各种社会行为引发的财富都计入了GDP增长之中,而不考虑不好的社会行为对社会发展的恶劣影响。因此,仅就GDP来看,它容易过高地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给人一种不全面的社会经济图像。特别是对依赖于开发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产资源和森林资源获得重要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这些缺陷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首先,未考虑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GDP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自然资源耗减成本,造成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其结果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
其次,未考虑环境降级成本。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亦称环境降级成本。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降级成本,即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生产活动来反映,从两个方面增了GDP。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GDP越大;环境保护支出越多,GDP也越大。
另外,GDP是流量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年新增多少财富。资产是存量概念,指一共有多少财富。现行GDP统计对没有效益的经济活动也照算不误,比如把这栋办公楼炸掉再修一栋一模一样的,GDP也会增加一块。这是先减少存量再增加流量,不是完整意义的增加财富。这种情况现实中的确存在,因此还应建立一个资产指标,衡量财富的积累。在注重财富的积累方面,西方国家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GDP增长率不高,但是财富积累很快。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正相反,GDP增长率很高,但是财富损失得也快,缺乏积累财富的观念。这实际上是对经济增长理解的偏差所致。高估的GDP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三、科学发展观呼唤绿色GDP
绿色GDP在理论界的提出已有一段时期,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它的意义凸显出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新发展战略,其核心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和执政理念。大家逐步注意到,在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目前使用的经济指标和核算体系暴露出重大缺陷,以此来评估发展问题,难免会背离可持续发展的轨迹。
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行绿色GDP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进一步显现出来。必须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从根本上改变党政领导的政绩观,推动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从而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可以说,绿色GDP概念的提出,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资源的一个结合点。实行绿色GDP成为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新发展思路的一个切入点。
1、绿色GDP的基本含义
绿色GDP,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的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当前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扣除了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后的GDP总量、速度及其构成。通俗地讲,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对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的破坏性影响后的余额(是在GDP的基础上进行扣减而来的,有人也这么比喻:灰色GDP-黑色GDP=绿色GDP),是经济"净"增长的概念,能更好地体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应该说,绿色GDP是GDP的补充和完善,体现了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绿色GDP包含三个基本要点:(1)它反映满足可持续要求的发展,即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它是在现有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的"绿色",是适合当前定量计算的绿色;(3)它是在扣除了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后的"GDP",是对GDP核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2、目前绿色GDP核算状况
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绿色GDP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必须对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估价,找到它们正确的价格表现形式,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其次,GDP、绿色GDP属流量范畴,而资源环境属存量范畴,如何实现流量和存量的衔接同样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目前资源环境的基本核算通过两种手段来实现,一是实物量核算,二是价值量核算。价值量核算要建立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我国正在进行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实物量核算研究,目的是为开展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作准备。价值量核算中,从理论上来讲,能够市场交易的资源用市场交易价格来估价,不能交易的通过未来收益来估价,污染按治污成本来估价,其实价格问题很复杂,涉及部门多、品种多,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成熟的做法可以借鉴,在欧洲,一些学者主张进行实物测量,比如空气中含有多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质以及矿产等资源的损失等,但不主张货币化。由于缺乏统一的核算方法和标准,数据资料来源基础薄弱,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目前国际上绿色GDP核算也仍只作为研究性工作,虽然有许多学术机构在测算绿色GDP,但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公布过绿色GDP。
在我国,此项工作也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需要多部门的参与和配合。近两年来,国家统计局十分重视绿色GDP核算工作,就建立"中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和开展绿色GDP核算做了许多基础性研究工作:1、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年文本)中新设置了附属帐户--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制定了核算方案,试编了2000年全国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实物量表;2、正在组织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参加本课题研究的部门有: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等;3、与挪威统计局合作,编制了1987、1995、1997年中国能源生产与使用帐户,利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并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能源使用、大气排放趋势;4、在黑龙江省、重庆市、海南省分别进行了森林、水、环境保护支出等项目的核算试点。以上这些工作都在为今后开展绿色GDP核算奠定基础。
虽然短期内在全国建立比较规范、完善、科学的绿色GDP的核算制度,正式开展实施这项工作还有相当大的难度,但由于其所具有的优越性,开展绿色GDP核算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我们要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把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抓紧建立健全相关的监控、预警和考核体系。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精确还是粗略,只要能尽快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相应的环境资源代价之间建立起某种对比关系,从而为*、企业与公民的发展、生产与消费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就可以说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绿色GDP的用意在于"绿化"经济。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既看到准确的GDP增长数据,又看到这一数据背后的环境成本,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5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