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的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2-23 06:5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3 08:24
猫头鹰 :
māo tóu yīnɡ
鸟纲,鸱�科鸟类的通称。头部宽大似猫头。喙和爪呈钩形,十分锐利。两眼位于头部正前方,视野宽广。飞行时无声。昼伏夜出,以鼠类为主食。为农林益鸟。
猫头鹰是鸮形目夜行性猛禽中部分种类的统称。许多鸮在耳上方有直立的羽簇,像耳或角一样,因此它们的面形似猫,故俗称猫头鹰。鸮形目现有3个科,约24属135种。这些鸮都各有其名,如栗鸮、仓鸮、鹰鸮、雕鸮、倭鸺鹠等等。因此,不能说猫头鹰是哪一种鸟的俗称,也不能说猫头鹰学名是什么什么。鸮形目中有些种类在全世界分布,有些仅存于某些岛屿。所有鸮类均具有相同的*易于辨认。体长13至70厘米,翅展30至200厘米,多数种体型较小。头大,可向任何方向转动180度以上。眼大,固定在眼眶内,不能动,两眼均向前方。几乎均在夜间活动的鸮其视网膜上仅有杆状细胞,无色视觉。鸮的视觉为双眼视觉,头部从*平面移开便加强了深度知觉。与一般认为的相反,鸮在白天并非盲目,其瞳孔能极度缩小,夜间视力较人更强。耳四周围以羽毛构成的羽领,其功能为集中声音。耳孔前缘有可活动的耳盖,其功能可能如集中声音的反射板。许多鸮的两侧耳孔开口位置不对称,两耳对频率不同的声音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可同时在两个平面上定位声源。北方的种有厚层绒羽以保温。多数种的飞羽上表面覆以一层茸毛状物,故飞行时无声。羽色各异,少数种羽毛颜色单一,多数种有隐约的条状、点状斑纹,在树皮背景下有保护色作用。鸮几乎见于各种生存环境,从草原、冻原到稠密的林地和雨林。许多种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可利用的营巢领地而不是可能猎取食物的数量。鸮均为食肉性,最常见的猎物为啮齿类,如鼠。小型鸮类食昆虫,鱼鸮属食鱼。猎物被整个吞下,不能消化的部分(如羽毛、皮毛和骨)成团吐出。鸮多为夜行性,但深夜时多不活动,一般在破晓前鸣叫并猎食。常借声音通讯,尤其是交配及保卫领域时。白天它们羽衣紧贴身体,耳羽簇竖起,眼半闭。鸮以树洞、峭壁岩洞等为巢。在草原则营巢于地面。每窝产卵可多至12个,卵近球形。鸮对于防止鼠害有极大作用,是一种。
尊重劳动成果,只可完善,不许删减!谢谢合作!!
猫头鹰的生活习性:
猫头鹰在古代并非全是恶的化身。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智慧女神叫雅典娜,据说她的爱鸟就是猫头鹰。因此,古希腊人对猫头鹰非常崇拜,认为它是智慧的象征。
那么,猫头鹰是怎样捕鼠的呢?
鸟类学家们很早就研究猫头鹰如何捕鼠的问题。猫头鹰的眼球呈管状,有人把猫头鹰的眼睛形容成一架微形的望远镜。在猫头鹰眼睛的视网膜上有极其丰富的柱状细胞。柱状细胞能感受外界的光信号,因此猫头鹰的眼睛应该能够察觉极微弱的光亮。如果把鸟眼比做照相机的话,那么大多数适于白天活动的鸟的眼睛是小口径的标准镜头,猫头鹰的眼睛就是大口径、长焦距的望远镜头。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猫头鹰是靠视觉在黑暗中飞行和捕食的。但是,如果用一般鸟类所具有的视觉感觉系统来衡量猫头鹰的话,那么要达到猫头鹰这样的视力,它的整个脑部就得都由视觉神经组成!
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对猫头鹰行为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一些鸟类学家把仓鸮(猫头鹰的一种)放在全黑的房间里,用红外摄影设备观察仓鸮的捕鼠活动。实验做得非常巧妙。室内除了地面上撒一些碎纸条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实验开始时,鸟类学家把一只老鼠放人实验室,开始录像。从录像上发现,只要老鼠一踏响地面的碎纸,仓鸮就能快速、准确地抓获它。
鸟类学家们从进一步研究发现,猫头鹰的听觉非常灵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中,听觉起主要的定位作用。猫头鹰的左右耳是不对称的,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而且左耳有很发达的耳鼓。大部分猫头鹰还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样的耳廓。猫头鹰的听觉神经很发达,一个体重只有300 克的仓鸮约有9.5 万个听觉神经细胞,而体重600 克左右的乌鸦却只有2.7 万个。另外,猫头鹰脸部密集着生的硬羽组成面盘,而这个面盘是很好的声波收集器。猫头鹰硕大的头使两耳之间的距离较大,这可以增强对声波的分辨率。当一只猫头鹰在黑暗的环境中搜索猎物时,它对声音的第一个反应是转头,如同我们在听微小响动时侧耳倾听一样。但是猫头鹰并不是真正地侧耳倾听,它转头的作用是使声波传到左右耳的时间产生差异。当这种时间差增加到30微秒以上时,猫头鹰即可准确分辨声源的方位。猫头鹰一旦判断出猎物的方位,便迅速出击。猫头鹰的羽毛非常柔软,翅膀羽毛上有天鹅绒般密生的羽绒,因而猫头鹰飞行时产生的声波频率小于1 千赫,而一般哺乳动物的耳朵是感觉不到达么低的频率的。这样无声的出击使猫头鹰的进攻更有“闪电战”的效果。据研究,猫头鹰在扑击猎物时,它的听觉仍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不断调整扑击方向,最后出爪,一举奏效。当然,猫头鹰在捕食中视觉和听党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它正是在各方面适应夜行生活而成为一个高效的夜间捕猎能手。
全世界的猫头鹰一共有133 种,前面说的仓鸮只是其中一种。在我国南方有一种猫头鹰非常近似于仓鸮,它就是草鸮. 草鸮的脸型很像猴子,因而很多人叫它猴面鹰。草鸮经常出没于坟场墓地,飞行时飘忽不定,鸣叫声尖利刺耳,常令人联想起墓地里游荡的野鬼孤魂。实际上,草鸮之所以在坟地出没,是由于那里有丰富的野鼠可供它们捕食。
猫头鹰,又叫鸮,因为它们的眼睛又圆又大,很像猫的眼睛,所以被俗称为猫头鹰。猫头鹰属于鸮形目夜行性猛禽,共有18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猫头鹰大约有26种,均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独特的羽毛设计使夜行猫头鹰成为世界上最安静的飞行鸟,对于它们的猎物来说有时甚至是无声的。它的双眼不像其他鸟类那样生在头部两侧,而是长在正前方。猫头鹰的大眼睛只能超前看,要向两边看的时候,就必须转动它的头。猫头鹰的脖子又长又柔软,能转动270度。由于是夜间出来捕食的种类,它们的听力十分的敏锐,它的两只耳朵不在同一个水平上,有利于根据地面猎物发出的声音来确定猎物的正确位置。
猫头鹰是现存鸟类种在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了北极地区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猫头鹰的踪影。猫头鹰完全依靠捕捉活的动物为食。猎物的大小视猫头鹰的体型大小而定,小到昆虫,大到兔子都有。眼的四周羽毛呈放射状,形成所谓“面盘”。嘴和爪都弯曲呈钩状。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夜间和黄昏活动,主食鼠类,有时也捕食小鸟或大型昆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3 09:42
猫头鹰是鸮形目夜行性猛禽中部分种类的统称。许多鸮在耳上方有直立的羽簇,像耳或角一样,因此它们的面形似猫,故俗称猫头鹰。鸮形目现有3个科,约24属135种。这些鸮都各有其名,如栗鸮、仓鸮、鹰鸮、雕鸮、倭鸺鹠等等。因此,不能说猫头鹰是哪一种鸟的俗称,也不能说猫头鹰学名是什么什么。鸮形目中有些种类在全世界分布,有些仅存于某些岛屿。所有鸮类均具有相同的*易于辨认。体长13至70厘米,翅展30至200厘米,多数种体型较小。头大,可向任何方向转动180度以上。眼大,固定在眼眶内,不能动,两眼均向前方。几乎均在夜间活动的鸮其视网膜上仅有杆状细胞,无色视觉。鸮的视觉为双眼视觉,头部从*平面移开便加强了深度知觉。与一般认为的相反,鸮在白天并非盲目,其瞳孔能极度缩小,夜间视力较人更强。耳四周围以羽毛构成的羽领,其功能为集中声音。耳孔前缘有可活动的耳盖,其功能可能如集中声音的反射板。许多鸮的两侧耳孔开口位置不对称,两耳对频率不同的声音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可同时在两个平面上定位声源。北方的种有厚层绒羽以保温。多数种的飞羽上表面覆以一层茸毛状物,故飞行时无声。羽色各异,少数种羽毛颜色单一,多数种有隐约的条状、点状斑纹,在树皮背景下有保护色作用。鸮几乎见于各种生存环境,从草原、冻原到稠密的林地和雨林。许多种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可利用的营巢领地而不是可能猎取食物的数量。鸮均为食肉性,最常见的猎物为啮齿类,如鼠。小型鸮类食昆虫,鱼鸮属食鱼。猎物被整个吞下,不能消化的部分(如羽毛、皮毛和骨)成团吐出。鸮多为夜行性,但深夜时多不活动,一般在破晓前鸣叫并猎食。常借声音通讯,尤其是交配及保卫领域时。白天它们羽衣紧贴身体,耳羽簇竖起,眼半闭。鸮以树洞、峭壁岩洞等为巢。在草原则营巢于地面。每窝产卵可多至12个,卵近球形。鸮对于防止鼠害有极大作用,是一种。
尊重劳动成果,只可完善,不许删减!谢谢合作!!
猫头鹰的生活习性:
猫头鹰在古代并非全是恶的化身。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智慧女神叫雅典娜,据说她的爱鸟就是猫头鹰。因此,古希腊人对猫头鹰非常崇拜,认为它是智慧的象征。
那么,猫头鹰是怎样捕鼠的呢?
鸟类学家们很早就研究猫头鹰如何捕鼠的问题。猫头鹰的眼球呈管状,有人把猫头鹰的眼睛形容成一架微形的望远镜。在猫头鹰眼睛的视网膜上有极其丰富的柱状细胞。柱状细胞能感受外界的光信号,因此猫头鹰的眼睛应该能够察觉极微弱的光亮。如果把鸟眼比做照相机的话,那么大多数适于白天活动的鸟的眼睛是小口径的标准镜头,猫头鹰的眼睛就是大口径、长焦距的望远镜头。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猫头鹰是靠视觉在黑暗中飞行和捕食的。但是,如果用一般鸟类所具有的视觉感觉系统来衡量猫头鹰的话,那么要达到猫头鹰这样的视力,它的整个脑部就得都由视觉神经组成!
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对猫头鹰行为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一些鸟类学家把仓鸮(猫头鹰的一种)放在全黑的房间里,用红外摄影设备观察仓鸮的捕鼠活动。实验做得非常巧妙。室内除了地面上撒一些碎纸条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实验开始时,鸟类学家把一只老鼠放人实验室,开始录像。从录像上发现,只要老鼠一踏响地面的碎纸,仓鸮就能快速、准确地抓获它。
鸟类学家们从进一步研究发现,猫头鹰的听觉非常灵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中,听觉起主要的定位作用。猫头鹰的左右耳是不对称的,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而且左耳有很发达的耳鼓。大部分猫头鹰还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样的耳廓。猫头鹰的听觉神经很发达,一个体重只有300 克的仓鸮约有9.5 万个听觉神经细胞,而体重600 克左右的乌鸦却只有2.7 万个。另外,猫头鹰脸部密集着生的硬羽组成面盘,而这个面盘是很好的声波收集器。猫头鹰硕大的头使两耳之间的距离较大,这可以增强对声波的分辨率。当一只猫头鹰在黑暗的环境中搜索猎物时,它对声音的第一个反应是转头,如同我们在听微小响动时侧耳倾听一样。但是猫头鹰并不是真正地侧耳倾听,它转头的作用是使声波传到左右耳的时间产生差异。当这种时间差增加到30微秒以上时,猫头鹰即可准确分辨声源的方位。猫头鹰一旦判断出猎物的方位,便迅速出击。猫头鹰的羽毛非常柔软,翅膀羽毛上有天鹅绒般密生的羽绒,因而猫头鹰飞行时产生的声波频率小于1 千赫,而一般哺乳动物的耳朵是感觉不到达么低的频率的。这样无声的出击使猫头鹰的进攻更有“闪电战”的效果。据研究,猫头鹰在扑击猎物时,它的听觉仍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不断调整扑击方向,最后出爪,一举奏效。当然,猫头鹰在捕食中视觉和听党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它正是在各方面适应夜行生活而成为一个高效的夜间捕猎能手。
全世界的猫头鹰一共有133 种,前面说的仓鸮只是其中一种。在我国南方有一种猫头鹰非常近似于仓鸮,它就是草鸮. 草鸮的脸型很像猴子,因而很多人叫它猴面鹰。草鸮经常出没于坟场墓地,飞行时飘忽不定,鸣叫声尖利刺耳,常令人联想起墓地里游荡的野鬼孤魂。实际上,草鸮之所以在坟地出没,是由于那里有丰富的野鼠可供它们捕食。
猫头鹰,又叫鸮,因为它们的眼睛又圆又大,很像猫的眼睛,所以被俗称为猫头鹰。猫头鹰属于鸮形目夜行性猛禽,共有18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猫头鹰大约有26种,均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独特的羽毛设计使夜行猫头鹰成为世界上最安静的飞行鸟,对于它们的猎物来说有时甚至是无声的。它的双眼不像其他鸟类那样生在头部两侧,而是长在正前方。猫头鹰的大眼睛只能超前看,要向两边看的时候,就必须转动它的头。猫头鹰的脖子又长又柔软,能转动270度。由于是夜间出来捕食的种类,它们的听力十分的敏锐,它的两只耳朵不在同一个水平上,有利于根据地面猎物发出的声音来确定猎物的正确位置。
猫头鹰是现存鸟类种在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除了北极地区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猫头鹰的踪影。猫头鹰完全依靠捕捉活的动物为食。猎物的大小视猫头鹰的体型大小而定,小到昆虫,大到兔子都有。眼的四周羽毛呈放射状,形成所谓“面盘”。嘴和爪都弯曲呈钩状。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稠密而松软,飞行时无声。夜间和黄昏活动,主食鼠类,有时也捕食小鸟或大型昆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3 11:16
鸟纲,鸱�科鸟类的通称。头部宽大似猫头。喙和爪呈钩形,十分锐利。两眼位于头部正前方,视野宽广。飞行时无声。昼伏夜出,以鼠类为主食。为农林益鸟。
猫头鹰是鸮形目夜行性猛禽中部分种类的统称。许多鸮在耳上方有直立的羽簇,像耳或角一样,因此它们的面形似猫,故俗称猫头鹰。鸮形目现有3个科,约24属135种。这些鸮都各有其名,如栗鸮、仓鸮、鹰鸮、雕鸮、倭鸺鹠等等。因此,不能说猫头鹰是哪一种鸟的俗称,也不能说猫头鹰学名是什么什么。鸮形目中有些种类在全世界分布,有些仅存于某些岛屿。所有鸮类均具有相同的*易于辨认。体长13至70厘米,翅展30至200厘米,多数种体型较小。头大,可向任何方向转动180度以上。眼大,固定在眼眶内,不能动,两眼均向前方。几乎均在夜间活动的鸮其视网膜上仅有杆状细胞,无色视觉。鸮的视觉为双眼视觉,头部从*平面移开便加强了深度知觉。与一般认为的相反,鸮在白天并非盲目,其瞳孔能极度缩小,夜间视力较人更强。耳四周围以羽毛构成的羽领,其功能为集中声音。耳孔前缘有可活动的耳盖,其功能可能如集中声音的反射板。许多鸮的两侧耳孔开口位置不对称,两耳对频率不同的声音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可同时在两个平面上定位声源。北方的种有厚层绒羽以保温。多数种的飞羽上表面覆以一层茸毛状物,故飞行时无声。羽色各异,少数种羽毛颜色单一,多数种有隐约的条状、点状斑纹,在树皮背景下有保护色作用。鸮几乎见于各种生存环境,从草原、冻原到稠密的林地和雨林。许多种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可利用的营巢领地而不是可能猎取食物的数量。鸮均为食肉性,最常见的猎物为啮齿类,如鼠。小型鸮类食昆虫,鱼鸮属食鱼。猎物被整个吞下,不能消化的部分(如羽毛、皮毛和骨)成团吐出。鸮多为夜行性,但深夜时多不活动,一般在破晓前鸣叫并猎食。常借声音通讯,尤其是交配及保卫领域时。白天它们羽衣紧贴身体,耳羽簇竖起,眼半闭。鸮以树洞、峭壁岩洞等为巢。在草原则营巢于地面。每窝产卵可多至12个,卵近球形。鸮对于防止鼠害有极大作用,是一种。
头鹰的生活习性:
猫头鹰在古代并非全是恶的化身。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智慧女神叫雅典娜,据说她的爱鸟就是猫头鹰。因此,古希腊人对猫头鹰非常崇拜,认为它是智慧的象征。
那么,猫头鹰是怎样捕鼠的呢?
鸟类学家们很早就研究猫头鹰如何捕鼠的问题。猫头鹰的眼球呈管状,有人把猫头鹰的眼睛形容成一架微形的望远镜。在猫头鹰眼睛的视网膜上有极其丰富的柱状细胞。柱状细胞能感受外界的光信号,因此猫头鹰的眼睛应该能够察觉极微弱的光亮。如果把鸟眼比做照相机的话,那么大多数适于白天活动的鸟的眼睛是小口径的标准镜头,猫头鹰的眼睛就是大口径、长焦距的望远镜头。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猫头鹰是靠视觉在黑暗中飞行和捕食的。但是,如果用一般鸟类所具有的视觉感觉系统来衡量猫头鹰的话,那么要达到猫头鹰这样的视力,它的整个脑部就得都由视觉神经组成!
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对猫头鹰行为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一些鸟类学家把仓鸮(猫头鹰的一种)放在全黑的房间里,用红外摄影设备观察仓鸮的捕鼠活动。实验做得非常巧妙。室内除了地面上撒一些碎纸条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实验开始时,鸟类学家把一只老鼠放人实验室,开始录像。从录像上发现,只要老鼠一踏响地面的碎纸,仓鸮就能快速、准确地抓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