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1: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2:00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通过多种途径转化科技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依然存在成果转化率低、中试环节薄弱、风险投资机构不完善等问题。
(一)科技成果多,但成果转化率偏低
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直接的综合性指标。但目前该指标缺乏一致的统计口径和明确的计算方法。在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标中,存在着科技成果应用率、推广率、转化率等多种概念,不仅名称多样,而且统计方法不尽一致。目前相对一致的观点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超过4万项,但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平均80%转化率的差距甚远(王顺兵,2011)。全国平均水平专利实施率仅为30%,高等院校中七成以上的专利,包括许多原创型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施(王顺兵,2011)。
从近年来公开发布的科技统计数据看,2004年以来,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则表现出波动特征,变化不明显。通过对比国内外技术合同成交额,发现国内技术合同平均交易额仍远低于国外引进技术合同的平均交易额,进一步证实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速度慢的现实。然而,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造成的危害是花费高昂的代价。国家花费大量经费支持的研发,成果并未得到充分应用,而是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不但造成投资-收益严重偏低的局面,也不利于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本国核心技术研发,*了国内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另外,还往往由于引进技术不适应国情等原因,使引进的技术无法发挥有效作用,造成盲目引进技术、浪费国家财力的结果。
(二)中试环节薄弱
科技成果是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改造而获得的具有理论、实用价值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但从根本上来讲仍是知识形态表现的生产力,需要通过中试进行筛选、验证、改进、完善实验室成果或理论成果,消除各种不确定性才能解决知识形态的隐性生产力与产业化的现实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图4-5)。另外,在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实现转化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需要中试环节的放大、检验、试制、试销,解决在成果研发阶段考虑不到或不全的问题,为实现产业化铺平道路。可以说,成果由试验室进入中试放大试验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缺失,全国每年列入中试的重大成果不到全年重大成果的5%,科研单位和企业也因为中试放大的风险性而不愿意承担中试工作。研究者以完成科研成果为目标,忽略了对原始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企业则希望拿到成熟的技术投入生产,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将实验室成果直接进入工厂生产,使很多没有想到的问题在工厂开工中暴露,最终导致成果转化以失败告终。
(三)风险投资机构不完善
风险投资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成为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短缺的最关键、最有效的手段。我国虽然早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发展风险投资,如1985年9月,*正式批准了我国第一家专营风险投资业务的金融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1992年深圳风险投资基金成立,然而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总体来说还是在起步阶段,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与完善,资本市场发育不全,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还比不上周边的一些国家,风险投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万金荣,2006)。综合考察目前我国已转化的科技成果中,靠风险投资的不足5%。可以说,风险投资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因素。此外,由于风险投资意识薄弱,缺乏风险防范机制,不少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导致部分企业倾向于短平快的项目开发,重大高新技术成果极少有人问津;对一些转化周期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的项目,银行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传统的商业银行运行的基本原则是经营的安全性,而科技成果产业化最突出的三个特点就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由于资金的投入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特别是在中试阶段,需求量很大,传统的商业银行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成果产业化对资金的需求。金融机构贷款对科技活动支持作用与国外相比相距甚远。民间资本由于没有好的回报机制,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很少。总体上看,风险投资机构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运行环境不完备,成为我国风险投资资金匮乏、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图4-5 中试环节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