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足的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1:3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0 14:48
足就是脚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从脚下起都布满了云。
【全文注评】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jǐ)水东流。 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为我国“五岳”之首,称为“东岳”。之:结构助词,的。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称“阳”。这里指山的南面。汶水:发源于山东省莱芜县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而西去,今称大汶河。其:代词,指泰山。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称“阴”。这里指泰山北面。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经山东入海。后来下游被黄河淹没。“西流”的“西”和“东流”的“东”,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流的方向,即“向西流去”“向东流去”。○介绍泰山方位。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之间的夹道或流水道。皆:副词,都。入:流入。阴谷:山北面谷中的水。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当,动词,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其,代词,指阳谷阴谷。者,结构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之后,构成“……者,……也”的句式,表示判断。古长城:此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当时它是齐、鲁两国的分界。○介绍泰山的形势。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最高日观峰:(泰山)最高的山峰是日观峰。日观峰,在泰山顶东部,又称东山,因为是观日出的地方,故名日观峰。○介绍日观峰位置,为下文观日出张本。
概括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山水形势。以此冠于记游之首,为下文游览踪迹和景观方位划定座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余:代词,我。以:介词,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乾隆,清高宗(弘历)的年号(1736—1795),三十九年十二月相当于公元1775年2月。自:介词,从。京师:首都,指北京。乘:冒着。历:动词,越过,经过。齐河、长清:都是山东省县名,即现在齐河县、长清县。穿:通过。越:跨过。限:界限,这里指城墙。至:到达。于:动词后缀,加在动词“至”后面的构词成分。本句中“自”和“至”配合成“自……至……”的形式,可译为“从……到……”。○起程的时间、地点和抵达泰安的路线。冒风雪严寒自京师远道而来,暗示登山兴致之高。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yǐng)由南麓(lù)登。 ○是月丁未:这个月的丁未这一天。丁未,古人以干支计日,指这年阴历十二月二十八日。知府:府的最高长官。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号海愚,山东历城(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乾隆进士,累官两淮盐运使。工诗能画,和姚同为刘大櫆弟子,当时任泰安知府。南麓:南面山脚。麓,山脚。○登山的日期、同伴、路线。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四十五里:指上山的路全程有四十五里。道:路。砌石为磴:用石块砌成石阶。磴,石阶。其级七千有余:那石阶总数有七千多。级,台阶。○见泰山之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三谷:三条水道。下:流过。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现在河北省涿州市)人,著《水经注》四十卷,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学巨著。所谓:助词“所”与“谓”组成的惯用格式,“所说的”。环水:泰安的护城河,总称中溪。因回环而流,故名。《水经注·汶水》:“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余始循以入:我开始沿着(中谷)而进山。循,顺着。始,开始。以,连词,而。入,指进山。道:名词用作动词,走,行。少半:一小半。越:跨过。遂:副词,就。其:代词,它的,指泰山。巅:山顶。○攀登经过,笔墨极简。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古时:从前的时候。登山:上山。循:顺着,沿着。道有天门:路上有叫做天门的地方。天门,山谷中两峰对峙,形成像门户一样的通道。谓之:称它。之,代词,指东谷。余所不至:我没有走那个地方。今:现在。所经中岭及山巅:(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及:连词,和。崖限当道者:像门坎一样的山崖横在路上的。世皆谓之天门云:人们都把它叫做天门。云,句末语气助词。○结合游踪补充介绍相关知识,自然得体。以闻补见,文笔灵活。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jī)不可登。 道中迷雾冰滑:途中有雾迷路,石面覆冰很滑。磴几不可登:石磴几乎不能走。磴,石阶。几,几乎。○补写攀登艰难。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及既上:等到已经攀上山顶。及,到,等到。既,已经。上,动词,登上,后面省略了宾语“山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着,这里指覆盖着。烛,名词用作动词,照耀。天南,南面的天空。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à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望:远看。晚日:落日。城郭:“城”与“郭”对举时,“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城”与“郭”连用时,泛指城。这里指泰安城。徂徕:山名,在泰安县城东南四十里。而:连词,表示顺接。居:停留。若带然:像带子样。若,像。“若……然”,像……一样。○登上山顶,居高临下,所见景色如画。
记第一天登泰山的经过和登上山顶所见景色。
戊(wù)申晦(huì),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戊申晦:戊申这天是月底。戊申:这里指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日观亭:日观峰上的一个亭子。○等待观日出的时辰、地点。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chūpú)数十立者,山也。 大风扬积雪击面:大风吹起峰上的积雪迎面扑来。自足下皆云漫:从脚下起都布满了云。漫,动词,弥漫、布满。稍:渐渐的。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云雾中白得像樗蒲一样有几十只耸立着的。若,像。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具,一具五枚,也称“五木”。长形,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因此这里用来形容山的形状。○写风、写云、写山,皆为日出布景。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极天:天边,天的尽处。云一线异色:有云一线,颜色与别处不同。须臾成五采:一会儿变成五彩颜色。须臾:片刻间,一会儿。采:同“彩”。日上:旭日升起。正赤:纯正的红色。丹:朱砂。动摇:海面上反射的红光,随波荡漾。承:托着。之:代词,指太阳。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像,实际上在泰山顶上并不能看见东海。○泰山日出的神奇景象。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皓(hào)驳色,而皆若偻(lóu)。 回视日观以西峰:回过头来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以西,西面。“以”和上、下、东、西等字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日光照着)。或,虚指代词,有的。否,不,没有。绛:深红色。皓:白色。驳:斑驳,杂色。而:连词,而且。偻:驼背。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因而说它们像在弯腰致敬。○日出时,日观峰以西景色。
写第二天在日观峰顶看日出。作者以细腻的笔墨,描绘了泰山日出的瑰丽景色,集中的突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
亭西有岱(dài)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岱祠:东岳大帝庙。东岳泰山也称岱宗,所以东岳庙又称“岱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庙宇。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行宫:皇帝出行在外时居住的处所。○记泰山古建筑。三座建筑均在日观峰周围,故信笔而及。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是日:这一天。显庆:唐高宗(李治)年号(656—661)。以来:表示时间的界线。其远古刻尽漫失:那些年代久远的石刻,文字都已模糊消失。漫失,模糊或缺失。○石刻能见到显庆以来的。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僻:偏僻。不当道:不在路上的,不顺路。皆:都。不及:来不及。○用“不及往”以概其余,说明古迹不限沿途所见这些。
记泰山古迹。古建筑仅举山顶几处,石刻只交代起始年代,并以“不及往”作结,现出“泰山多古迹”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山:泰山。苍黑色:青黑色。平方:又平又方。圜:同“圆”。○泰山的石。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罅:石缝。平顶:指树冠齐平。○泰山的松。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冰雪:在此活用作动词,都是冰封雪盖。瀑水:瀑布。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至:到。日观:日观峰。○泰山严冬气候及主峰景观。记泰山土石动植之类,并结合时令写出泰山特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0 14:48
亭子以东从脚下起,都被云雾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