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是一座怎么样的城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0:5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16:26
山河峥嵘一甲子,沧桑巨变六十年。建国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烟台市发生了历史性嬗变:工业总产值(不变价)从1949年的3501万元,增至去年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5.7亿元;人均收入从117元增长到19350元;1978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8%;“十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9.73%……所有这些,推动烟台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经济强市飞跃。
经济发展气势如虹
烟台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建厂历史最悠久的造锁厂以及啤酒厂、罐头厂、面粉厂、火柴厂等一批企业相继在烟台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烟台工业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以1949年仅有的85户工业企业为基础,从工业总产值(不变价)3501万元起步,烟台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快。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烟台工业的恢复发展阶段。此后,烟台工业经历了从盲目冒进转向萎缩的过程,波动起伏较大,工业总产值最高年份增长30%以上,最低年份下降4.5%。上世纪70年代末,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烟台工业步入新一轮的发展期,以张裕葡萄酒、北极星钟表、三环锁具“三大件”为标志的传统工业独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烟台工业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到1986年,烟台三大产业的构成变为34.8∶41.79∶23.41,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农业立市”开始转为“工业立市”。进入21世纪,烟台市提出打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黄金和食品加工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工业产业结构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攀升。截至2008年底,烟台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在36个大类、数百个小门类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有3318家。
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烟台财政实力不断壮大,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其中,“六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53%,“七五”期间年均增长18.9%,“八五”期间年均增长21.44%。199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1997年突破20亿元,2003年突破50亿元,2006年突破100亿元。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全市财政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4%,其中“九五”期间年均增长21.43%,“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9.73%,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财政功能转型普惠民生
财政实力的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烟台财政功能转型普惠民生,公共财政的阳光越来越多地惠及广大城乡群众。
财政支农投入由改革开放前的预算内单一渠道,发展到财政预算内外、财政内外、国内国外多条渠道,形成以预算内资金为引导,以财政支农周转金、农业发展基金为补充,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共同投资农业的新格局。全市预算内共投入支农资金59亿元,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新技术及良种、良畜的推广,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社会化进程。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烟台市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义务教育、文化、卫生的投入主体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义务教育方面,自2001年开始,全市累计投入3.2亿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城区校舍维修改造面积126万多平方米。在文化方面,1984年以来,先后投资兴建了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图书馆新馆等设施,投入2亿元对烟台山进行了综合环境整治。投资9亿元的文化中心正式启用。在卫生方面,1997年以来,财政共安排卫生事业费18.1亿元,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2003年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改革,2008年全面推开,累计安排2.6亿元对380多万参合农民进行补助。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1995年,实行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全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1997年7月,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到2008年,全市参保人数达到112万人。2002年—2008年共安排资金2.2亿元,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1997年全市普遍建立和实施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标准人均140元,历经7次调整,2008年达到320元。1996年,在山东省率先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2007年开始在全市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2008年参保农民达到210.51万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16:27
是一座靠海的城市,比较适合人们居住,因为个人觉得,它即有着海边城市一样的美,也不缺少发展。在山东范围内,相对青岛来说,它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住房压力相对较小。想了解的话,其实可以抽时间过来走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16:27
滨海城市,一年四季分明,气候很好,我就住烟台,被评为最佳 居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