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主要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2:0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4:01
制定防*。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制定职业防*,改善工作环境,更新防护设备、用品,加强防护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习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美国CDC规定,医务人员操作时,常规实行适当的保护,预防皮肤、黏膜同患者血液及体液接触,操作应戴手套。当手或其他皮肤、黏膜表面被血液及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彻底冲洗,摘除手套后洗净双手,督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
拓展:
1、护理人员,为"*"与"护理师"的统称,在港澳俗称"姑娘",是指经由护理学校(亦称为*学校)训练毕业,通过专业考试领有执照,并分有护理师及*二种执照的考试,在医疗院所执行照护的工作人员,他们并不局限于医院工作,其工作范围很大包括诊所、卫生所、学校、工厂等等。不论女性或是男性皆可担任护理人员工作,不过女性居多。他们负责照顾生病、受伤的病人的安全与复康、及卫教的工作。历史上最有名的护理人员,包括南丁格尔。
2、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必须有临床和管理经验,能全面地履行管理者角色所应有的责任,护理管理者必须掌握以下实践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组织中护理人员的行为基础管理知识体系和管理程序,护理实践标准,临床护理指南,护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护理常规和伦理,健康照顾经济,健康和公共卫生*,关于护理服务的有关文艺,护理服务和人员的评价和结果测评,财政管理基本知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4:02
1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危险因素
1.1.1 锐器伤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手术刀片、针剂安瓿、碎玻璃等。有时在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为争分夺秒,*进行护理操作时极易受到不同程度的锐器损伤。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也可导致*的发生率增高[1]。如加药过程粗心、徒手分离针头、操作后重新回套针帽、拔针时处理不当等,特别是掰安瓿可导致24%的锐器伤[2],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时刺伤率高达36%[3]。可见,护理人员面临着高危的职业损伤的危险。
1.1.2 电器意外伤害 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进行抢救,如使用电击除颤或电动吸引器等,因仪器设备老化或操作不慎,可能出现漏电或短路现象,有潜在的触电或电灼伤的危险。
1.1.3 电离辐射 护理人员经常协助患者做各种辅助检查,因此护理人员会因多次少量接触各种放射线而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机体的蓄积作用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致癌、致畸。对血液系统也会造成慢性损伤。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医院是各种疾病集中的场所,为预防交叉感染,对医院环境的消毒,仪器设备的消毒保养,以及医疗垃圾的清理等,需要经常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化学消毒剂的挥发,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产生不良影响。可引起*反应疾病,哮喘,甚至导致流产。紫外线等消毒设施,因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吸入过多可引起胸闷、气短、肺水肿等。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 医院内患者多,病种复杂,人流量较大,各种细菌、病毒可在空气中形成溶胶,造成空气污染,并难以控制,因为手部、眼睛、鼻腔、皮肤等这些暴露部位不易保护,因此,造成损伤的几率较大,尤其护理人员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又因护理人员服务于患者,与患者密切接触,例如,在抢救危急重症患者时,为患者行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包扎止血、抽取血标本、静脉穿刺等,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增加了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机会,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也经此途径传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冠状病毒等,都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
1.4 心理社会性危害因素 护理工作突发事件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大脑紧张,情绪压抑,得不到宣泄,极易导致身心疲劳,抵抗力下降,出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周身乏力、胃肠部不适、睡眠障碍、抑郁、血压升高、心悸等。当急诊患者病情急重,患者本人或家属情绪不稳定,容易对护理人员的言行产生误解,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或抢救工作中没有过多的解释时间,易引起争端,遭到辱骂,甚至受到殴打,使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损伤。
2 防护措施
2.1 制定防* 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制定职业防*,改善工作环境,更新防护设备、用品,加强防护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习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美国CDC规定,医务人员操作时,常规实行适当的保护,预防皮肤、黏膜同患者血液及体液接触,操作应戴手套。当手或其他皮肤、黏膜表面被血液及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彻底冲洗,摘除手套后洗净双手,督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4]。
2.2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专心致志,小心谨慎。在抢救过程中,忙而不乱,防止被各种锐器伤害。我国传统护理教育的理念是为患者服务不能怕脏,但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经血液、体液等传播的疾病,促使护理人员必须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应保护自己,以便保持持久的工作能力。戴手套可以起到屏障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5],可见操作时戴手套的重要性。对医疗废弃物不能乱丢乱放,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一旦不慎被带血针头刺伤,应立即对伤口进行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丙肝疫苗,并随诊3~6个月。
2.3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为加强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在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可使用手套、口罩、防目镜等防护用品,以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对于挥发性消毒液,要加盖密封保存。
2.4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护理人员要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对有潜在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必须戴手套,穿隔离衣等。同时,洗手是预防细菌感染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洗手时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
2.5 心理社会危害的防护 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修养和职业道德,还应加强心理*能力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判断、应急、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护理及急救技术,还必须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患者提供全身心的护理服务,而且,还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建立和谐医院,积极投身于护理工作中,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