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不通气流鼻涕怎么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0:2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06:56
我就这样成功的感冒,每天“吃”卫生纸!鼻子不通气,晚上睡不好,早上还要起早!小微不活啦!话说,这样的天气很多人都避免不了感冒,小微搜索了论坛上各种小偏方!灵不灵,反正小微是要回家试试的!
【支招一】
方法是将带须的小葱葱白洗干净,切段,放在小锅里煮,一天喝300毫升就行,专治不发烧的初期伤风感冒。如果孩子不喝,可以加点红糖,红糖能调味,而且也有驱寒的效果。
葱白,性温,味辛,具有调节体温、使汗腺的排汗工作正常的作用,并可减少和预防伤风感冒的发生;葱白煮水预防风寒型伤风感冒,孩子、*、老人皆适用;除了煮水外,用葱白3~5段,同大米煮成稀薄粥,食用也有相同功效。把根部白色和根须剪下洗净,大约10个葱头煮200ML水,用葱水泡奶,对感冒初期和预防感冒效果不错。
半勺红糖+1片生姜煮水喝
香油(我们作菜用的,不是色拉油)滴在宝宝的鼻子里面就行了,一边一滴治疗宝宝的过敏性鼻炎。睡前将艾叶用热水泡开,待微温时让孩子泡脚。并且穿够衣服,泡一会再加上较热的水,这时再给他喝上一杯热的红糖水,(孩子曾发烧不敢随意放姜),接着孩子开始冒汗,及时擦去汗水。接下来,让孩子趴在床上,我将手擦热到一点点、橄榄油一滴,给孩子擦肩膀背部(肺俞位置)。半夜里摸摸孩子的背感觉有点凉,又擦热自已的手捂热孩子,早上起来再捂一次。晚上下班回到家,听不到孩子咳嗽也不流鼻涕了。再一次成功了!
一个医生奶奶告诉一个偏方可以治疗清鼻涕,就是用热水泡脚。确切的说应该是泡腿了,就是一定要泡过膝盖,浸泡时间20分钟,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加换热水,保持水温,还要不停的给小宝宝喝水。把姜切碎,烘干(我用的微波炉),一定要是干的哦,然后贴在宝宝的脚前掌和脚心的交界处——涌泉穴(我用的是街上卖的那种很便宜的邦迪创可贴,把中间那块的纱网跟棉垫分开,把姜末塞到中间),怕掉的话,套上袜子,两只脚都要贴,非常有效。
现在的药基本上都是治风热感冒的! 受凉风寒感冒,有一个办法很好,很管用的:生姜约半斤,拍扁后加入水壶煮开10分钟,放至38度左右即可以洗澡温度,千万不能加凉水!!一定是放凉!!切记!!洗之前加一勺盐,给宝宝洗澡、擦身子和脑袋!!不过千万主意不能擦脸,因为姜水可能刺激眼睛!!! 如果能找得到得话还可以加一点红葱头(干)不是一般做菜得那种是红色的。没有用姜也行!这个办法对凉感冒很管用尽量不要给宝宝吃什么药!我的宝宝着凉发烧38度多,都是用这个办法。
葱白汤:小葱葱白20支、生姜1-3片,煎汤,放少许糖,分多次饮服,可连服1-3天,有散寒、通窍的功效。妈妈告诉我把双手对搓,发热,用手心去捂头囟一会,可以在宝宝睡觉的时候做,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你们也试试吧。
【支招二】
小儿流鼻涕偏方一:如果宝宝流鼻涕,是清水鼻涕,我有个小偏方,用姜敷脚,把姜切碎了,放到袜子里,到晚上宝宝睡着了,给宝宝穿上。
小儿流鼻涕偏方二:也可以说是食疗法吧.用葱白煮水给宝宝喝,就是大葱根部白色的那部分,最好是连根一起煮,但是根不太好洗,所以我一般就图省事把根切掉啦,呵呵~~把两根葱白加大概两碗水一起煮,还可以放些冰糖调味,宝宝喝上一两天就不流鼻涕了!
取红枣10枚(最好撕碎,去核),白萝卜数片,鲜姜两片,红糖适量。将这些材料放入锅中,大火煮开,小火再炖15-20分钟。口味以微辣为准。
大一点儿的孩子可以趁热喝下,喝到微微出汗最好。小一点儿的婴儿就不要发汗了。就把汤晾得温呼的,然后就给她喝了。
喝完以后,大点儿的宝宝可以烫烫脚(可用生姜在水中煮开,晾晾后用来泡脚),热水最好淹过小腿肚子,烫个10-20分钟后,上床睡觉。提醒:小儿不宜经常泡脚,不然不利足弓的发育形成。
只弄了一晚上,到了第二天,鼻子也通了,鼻涕也不流了,小手一晚上都热乎乎的。红枣、生姜、红糖都是发暖的,而且都对身体有益。白萝卜大家都知道,对治疗感冒有一定作用。只是在用量上还要根据小儿年龄和口味作适量增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06:57
吸热气。
“普通感冒多伴有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减轻的最好方法是保持鼻腔干净。吸热气的效果很不错。”将开水浸泡的毛巾放在头上,吸热气,如果再滴上几滴植物油,比如桉树油,症状会轻很多。“也可以冲一个热水澡或者坐在满是热气的洗澡间中。这样做对儿童感冒效果特别好。”
喝热饮。
热饮的效果很神奇。一项研究发现,热果汁对鼻腔气流、普通感冒和流感症状的积极效果令人惊讶。喝一些略带苦味的热饮也特别有益。很多医生建议喝加蜜(杀菌)、姜(消炎)热水和鲜柠檬汁。
喝鸡汤。
家里做的汤好处很多,特别是鸡汤。有研究称,鸡肉有抗病毒的特性,特别是不去皮的鸡肉更是如此。鸡汤的某些成分能抑制中性白细胞移行,从而产生消炎作用,缓解感冒症状。感冒也是吃热咖喱的最佳借口。他说:“辛辣饮食会促进唾液和呼吸道黏膜分泌,从而缓解咳嗽和咽喉痛。”
多休息。
休息一两天比较好。她说:“要听身体的话,因为只有睡眠才能让人体得到修复。”“只要引发炎症的病毒存在,任何轻微活动都是有害的,老人更是如此。”
多喝水。
“患感冒的人需要充分的体液。”希克斯说,除了酒,什么都行。不过,也有人认为软饮料含糖多,对快速补充体液无益。
加营养。
“有些营养素有助增强免疫力,如维生素A(鸡蛋、牛奶、橘子和胡萝卜一类的蔬菜)、维生素E(干果、谷物)和硒(巴西干果,海产品和猪肉)。”;另外,还可多吃大蒜,因为大蒜有抗微生物的作用。
学减压。
日常生活的压力让人很容易感冒。很久以来,压力一直被认为与整体免疫力受到抑制有关。
会保暖。
“说到预防感冒,还是老太太说得对,保暖很重要。” 鼻孔冻着了、体温下降,免疫系统功能就会下降。
擤鼻子。
经常擤鼻子比较好,这样黏液就不会因为打喷嚏进入脑部。理想做法是,按住一个鼻子擤另一个,这样鼻孔内的黏液就会得到清理。
勤漱口。
漱口可以暂时缓解咽喉痛。在热水中加上一勺盐,每天漱四次。或者在热水中加蜂蜜,这种方法在民间很普遍。
加枕头。
垫高枕头睡觉,鼻腔内的黏液就会顺利排出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06:57
您感冒了,
1.对症治疗
(1)休息 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
(2)解热镇痛 如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者,可选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消炎痛)、去痛片、布洛芬等。咽痛可用各种喉片如溶菌酶片、健民咽喉片,或中药六神丸等口服。
(3)减充血剂 鼻塞,鼻黏膜充血水肿时,可使用盐酸伪麻黄碱,也可用1%麻黄碱滴鼻。
(4)抗组胺药 感冒时常有鼻黏膜敏感性增高,频繁打喷嚏、流鼻涕,可选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
祝君康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06:58
流鼻涕最多见于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常见的流鼻涕的原因包括:
1、感冒,初期为清水样或者粘液性,感冒后期可以出现脓涕。
2、慢性鼻炎:鼻涕多为粘液性鼻涕。量可多可少,
3、过敏性鼻炎:为流清水样涕,量较多,伴有打喷嚏,鼻痒感,可常年性发作,也可以季节性发作。过敏性鼻炎的病人可以伴有哮喘,尤其是小儿。
4、慢性鼻窦炎,多为粘液脓性分泌物,双侧或者单侧,伴有鼻塞,头昏,记忆力下降等。单侧的鼻窦炎要考虑牙源性鼻窦炎。
5、鼻息肉也可以出现流清水涕,感染时可以伴有流脓涕,可出现鼻塞,头昏,记忆力下降等。
6、小儿的分泌比较旺盛,如果没有其它不适,可能为冷空气刺激鼻腔引起,不需要特别处理。单侧鼻塞伴涕中带血可能为鼻腔内异物引起。
7、流黄水样分泌物,要考虑鼻窦内囊肿的可能,摄鼻窦X线片或者CT。
8、涕中带血可以参照鼻出血的常见原因。
9、其它原因还包括脑脊梁液鼻漏,萎缩性鼻炎等,后者以鼻干痂为主,鼻涕稠厚,少且臭。
伤风感冒引起流鼻涕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但为什么有的人感冒好了还经常流鼻涕?感冒时流涕称急性鼻炎,此时鼻腔粘膜充血肿胀,腺体分泌增多即形成鼻涕。起初为清水样的,3~5日后渐为脓涕,1~2周后可痊愈。如果急性鼻炎反复发作,鼻粘膜长期充血肿胀甚至肥厚,即为慢性鼻炎,就会经常流鼻涕了。
鼻内有涕时应叫孩子自行擤出。要有正确的擤鼻方法,按住一侧鼻孔,一侧一侧地擤。同时要在鼻腔通畅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副鼻窦内鼻涕不易擤出,而鼻腔内脓涕可进入副鼻窦内,也可进入咽鼓管造成中耳炎。
鼻内滴入麻黄素之类的血管收缩药可使涕减少,但萎缩性鼻炎患者不可用此类药物。滴药时要防止药液流入口中,因孩子感觉到苦味,以后不会再让滴药。同时,为使药液均匀滴入鼻腔,而不至于迅速地流出来,也必须要有正确的滴药姿势。鼻涕过多的副鼻窦炎,可到医院作换置疗法或穿刺灌洗法治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06:58
黄女士因为常常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以为自己患上了感冒,就自行服用了消炎及感冒药。可是一个多月都不见好转,反而病状加重,导致白天无法集中精神工作,晚上睡眠不好,嗓子干,嗅觉也逐渐减退了。后来去医院检查后才得知自己患上了过敏性鼻炎。
医生介绍说,过敏性鼻炎是春季常见疾病,它好发于过敏性体质的人群,常见症状表现为眼睛发红、发痒、流泪、鼻痒、鼻塞、打喷嚏等。许多市民在春季出现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时,误以为是换季穿衣、饮食不当引发的“顽固*冒”或“热伤风”,又怕去医院就诊耗费时间和金钱,干脆自行服用感冒药物,结果延误病情。
张春晖说,与感冒不同的是,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在白天明显,晚上睡觉时减轻,在干燥刮风天气加重,雨天减轻。导致春季过敏性鼻炎的原因是春季温差变化大,容易刺激过敏体质者。此外,春暖花开,霉菌活跃,都易诱发过敏性鼻炎。
专家提醒,春季应早睡早起,起床后,喝杯开水热热鼻腔,多到室外锻炼;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空调网定期清洗;每年习惯性发作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需加强预防。如已明确是花粉过敏,则应尽量避免与花粉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