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应该怎样对他们教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3:4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5 14:50
从儿童过渡到成年的中间期,叫“青春发育期”,简称“青春期”。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于成熟的时期。学生进入中学,大都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专家们认为,人的一生没有一个时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操心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的约束,要求自己的事由自己拿主意,但由于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在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还比较低。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偶尔成功便盲目骄傲,一旦受挫,就垂头丧气,信心动摇。因此,了解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学生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不平衡。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心理上的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都给同学们带来了诸多新的思想困惑和不适应。特别是性发育日渐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又相对滞后,容易使他们感到紧张、迷乱、甚至不知所措。正是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中学生情绪不够稳定,好感情用事,考虑问题也不够周全,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二、中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中学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求知欲旺盛。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非常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喜欢批判旧事物,崇尚新事物,爱标新立异,对人或事容易理想化并盲从,这也是部分中学生“追星族”产生的思想基础。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某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对体坛名将、赛场风云、影视明星、歌坛新秀、青春偶像、奇闻迭事等常常滔滔不绝。
三、中学生渴望尊重与理解。尊重与理解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这一年龄开始刻意追求的。这是他们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表现。学生要求尊重和理解,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有适合自己“角色”的位置。在课堂上,他们希望教师喜欢并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回答问题即使错了不受到歧视和讥笑。这些都是自尊心强的表现。自尊心是一种尊重自己人格,不容别人歧视侮辱,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自我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的自尊心会越来越强,到了高年级它成了自我意识中最敏感、最不容别人亵渎、侵犯的部分。这时学生最怕别人看不起,为了得到别人的承认和重视,他们喜欢争强斗胜,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一旦学生感受不到这种尊重,觉得自己被老师所忽视,或觉得自己在集体中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自尊心就会受到挫伤,就会以不当的方式,如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搞恶作剧等去寻求满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正是由于自尊心较强,青少年也容易出现自卑感,因为他们非常注意别人怎样看待自己,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常常把这方面遭受到的微不足道的小事,看成是莫大屈辱,甚至一些在*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的问题,如自己的衣着不如同学时,自己的个头不高,不如别人漂亮等,都会产生自卑感。如果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破灌子破摔,不求进取。
四、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学生交友与友谊的需要。中学生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的需要日趋强烈。他们渴望多交友,有了心里话愿意找同龄人诉说,若这种感情得不到满足,交友处处受到老师、家长的*,不但对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极为不利,也容易引发孤独、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导致了他们易出现心理偏差及行为问题。如苦闷、厌学、出走、自杀、犯罪等。事情发生在学生身上,却反映了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即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教育方式、方法的简化等。当前,广大中学生升学、考试压力过大,有的老师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性格内向、情绪失调、有各种心理困扰的学生不注重情感的交流与引导,往往把有些学生的性格内向说成是学习态度问题,把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建立友谊说成是“早恋”苗头......其结果往往使教育不甚得法,错过教育的有利时机,导致不良后果。
鉴于此,作为家庭、学校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一、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热爱、关怀、尊重和信任。别林斯基说:“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所以,要用慈母一般的心肠对待体贴他们,用火一般的真情感化他们。这种尊重、信任、体贴和感化,会使他们产生得到承认的慰籍,消除对教育的猜疑和对抗,促进双方的心理相容,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精神雨露的浇灌。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及性格特点,采取灵活而有原则性的教育方法。例如,对胆汁质的学生不要轻易激怒他们,以设法培养他们的自制、耐心,使他们习惯于安静和平衡的学习;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给以更多的活动机会与任务,并使他们养成扎实、专一、耐心的品质;对粘液质的学生不宜要求过急,要允许他们有考虑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对抑郁质的学生切忌公开指责,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对于具有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的学生,不能过多地苛责,应通过启发、暗示、表扬等办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以增强其信心;对于自尊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不能一夸再夸,批评也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还要抓住他的上进心,设法使他们从学习的成败中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吃硬不吃软”的淘气学生就不能过于迁就和忍让。学生的心理差异较大,学生的个性多种多样,所以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讲求教育机智。
二、作为学校,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如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信箱等,配备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又有一定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团队活动中,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注重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如举办专题讲座、建立广播、墙报、校报等。
三、抓住课堂主渠道,各学科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在各科教学中,很多教师正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只不过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认真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深化于教育教学中。各科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中。
四、举行家长心理讲座。要搞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要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有关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健康的常识,使家长懂得和掌握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及家庭教育的操作技术,使家长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
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不断深,时代向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当代中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素质要求。二十一世纪将是学科技术和人才素质的竞争。因此在中学生中开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理,以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正视心理问题,加大心理素质教育研究力度。
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心理素质的提高可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如学生的心理机能,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的形成。特别在车化差生上,心理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并可以此为破口,加强理论研究,摸索出成功之路。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形成健康心理,对于外界环境的压力就会产生积极的调和作用和适应性,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但思想品德教育并不能代替心理辅导。只有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互相促进,才能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
3、各科并举,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的素质、品格塑造,可通过各学科在教学中渗透,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发挥各学科的渗透功能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通过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能力,转化个性,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有这样一个学生,因受不良风气影响,学习懒散,缺乏动力,成绩差,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故产生厌学情绪,与社会上不良青年交往,并偶有逃学现象。但他活泼好动,喜欢打兰球等。针对此情况,为更大发挥凝聚力,吸引其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体育科组吸收他加入学校兰球队进行训练,并以此教育他摆脱社会不良分子的纠缠,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他多为学校争光,帮助他树立信心。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这位同学基本上改掉了厌学的恶习,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高,逐渐形成为集体争光,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格。
4、通过课外活动课,深化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课对转化差生的作用尤为显著。通过体育锻炼、文娱活动、科技活动等方面挖掘学生潜质、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能充分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再把劲头转移到学习上,由点到面追问就是是说青春期看有阿斯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5 14:50
明天生活的日常